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坐骨神经损伤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以及损伤侧坐骨神经细胞内SOCS1的表达情况,探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方法:(1)健康SD雄性大鼠75只(体重210—240g),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n=25):作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n=25):予以造左后肢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不做任何治疗;电针组(n=25):造模成功后24h进行电针治疗,治疗时间为15min,每天1次,每周连续电针治疗5天,休2天,为一个周期。电针组取穴:取“足三里”“阳陵泉”穴(参照动物学位图册),用毫针针尖向内斜刺约3~4mm。(2)造模:大鼠称重,4%水合氯醛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后,待成功麻醉后。将动物俯卧位固定于手术台,术区备皮,以左侧股骨中段为中心,手术区常规碘伏消毒,沿股骨中段,切口为长约2~3cm纵形手术切口,依次切开皮肤,拨开浅筋膜以及梨状肌等暴露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缘约1cm处用丝线打三个外科结,每个外科结间隔0.2cm,松紧度以引起后足轻度抽搐为度,完毕后逐层缝合,2小时后拆除外科结,后予以逐层缝合,以及5ml的青霉素创口注射抗感染。造模成功标志:大鼠术后出现舔足,悬吊等保护性动作,视为造模成功。(3)分别于1周、2周、3周、4周和6周处死相应时间段电针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后取损伤侧梨状肌下缘长约1cm的坐骨神经和脊髓腰2至骶1节段,并提取坐骨神经细胞蛋白。(4)各时间节点记录行为学变化(步态分析、小腿三头肌湿重比)。(5)脊髓石蜡包埋做尼氏染色,观察脊髓前角尼氏小体数量变化;坐骨神经提取细胞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细胞内SOCS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步态分析结果显示:?1周和2周后,模型组、电针组和对照组两两步态分析比较,对照组比模型组和电针组SFI更小,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4周和6周后,对照组分别与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对照组比电针组和模型组SFI更小,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比较,电针组SFI更小,有显著差异,(P<0.05)。(2)行为学大鼠小腿三头肌湿重比结果显示:对照组分别与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对照组更趋于数值1,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更趋于数值1,差异有显著性(P<0.05)。(3)脊髓尼氏染色后,在显微镜400倍镜下观察脊髓前角并拍照,尼氏体呈深紫色,核呈浅紫色。镜下观察尼氏小体的数量,1、2、3、4周后模型组明显低于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的尼氏小体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6周后,电针组的尼氏小体数量与对照组接近。(4)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内SOCS1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对照组坐骨神经细胞内SOCS1蛋白的表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2周结果显示:电针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4周、6周结果显示: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坐骨神经细胞内SOCS1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对于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可能和坐骨神经组织内SOCS1的表达的量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措施及效果。方法将我院产妇4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两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改善股骨骨折患者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方面的效果。方法选择94例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组)47例和观察组(Orem自理模
根据无线群组通信的特点,基于同态加密机制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一种新的安全无线群组密钥分配协议。该协议提供群组成员的认证和匿名性,具有前向保密性和后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NADPH氧化酶-活性氧物质信号传导通路对人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培养的二至四代人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作为标本;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
文中介绍了俄罗斯生产的各种高效密封材料和它们不同的理化性能、使用条件、方法及其在建筑物外墙接缝、构件接头密封防不中的应用。分析了影响密封质量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相
晚明时期的西学东渐,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晚明时期,以传教士的写作为主要媒介,东西双方第一次以相对平等的关系在精神、文化层面展开了交流。传教士所译著文献的输入与传播,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的一大特色。本文聚焦于晚明传教士的写作与晚明文学的关系。以晚明传教士译著的中文文献、晚明士人与之相关的文学创作以及传教士与其时文人的交游关系为研究对象。此外,本文从传教士译著写作策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