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自组建设立以来,承担了综合运输体系中运输量完成最大、从业人员最多、通达深度最大的监管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运输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道路运输诸多矛盾极为突出,如钓鱼执法、出租车罢车事件、雪灾等,致使道路运输“瓶颈”现象严重。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税费改革的实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等都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行政管理职能面临重新调整和性质需要重新定位,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迫切需要系统地研究并提出解决的途径。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本文认为道路运输的诸多问题,是在道路运输治理方面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盲点,在职能配置和实现机制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表现为职能、机构、功能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组织结构取决于职能,表现为行政效能。首先要定职能,根据职能确定机构,最后确定编制。也就是说,政府的一切活动的前提是行政管理职能,法定职能赋予其行政权力,机构是职能运行的载体,功能是职能运行好坏的体现。因而,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进行研究,是解决道路运输突出矛盾的出路。目前国内外关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问题的研究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研究比较分散,研究视角比较狭窄,主要是从道路运输体制内部进行改革,是从交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没有上升到政府管理的公共管理学科理论高度,是传统行政体制改革在道路运输行业中的简单、肤浅运用,不能跳出交通看交通,不能体现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不能体现国内外政府改革的理论高度、深度及改革的前瞻性、系统性。 本文的研究围绕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这一主题,本论文首先在对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能转变治理理论,根据我国正处于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背景要求,提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政治-经济-社会”三维职能理论框架,以此理论框架为论文主线,奠定了以后各章的研究框架。在“政治-经济-社会”三维职能理论框架下,通过对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结构、政府管制理论模型和道路运输产业属性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其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的市场缺陷、社会性管制的缺位、强外部性和公益性等现状,提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定位。在对我国道路运输职能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然后在基于职能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职能的道路运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对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找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存在问题,通过对我国道路运输目前行政管理职能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我国道路运输要实现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我们必须要改革道路运输政府管理模式,由道路运输政府单极治理模式向市场、公众、企业和政府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构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新模式,并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进行了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具体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