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再生——以《尘埃落定》中藏族文化用语的英译为个案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语义学理论出发,以利奇的“语义七型”为主要理论依据,在比较《尘埃落定》的中文原本和英文译本的基础上,探讨《尘埃落定》中典型的西藏文化用语的意义再生策略,并试图探索文化用语语义再现的有效方式,为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参考。  根据利奇的“语义七型”理论,语言的意义可以划分为概念意义、含蓄意义、搭配意义、文体意义、情感意义、反射意义和主位意义。其中,概念意义指体现原文信息功能的词语本身所表示的概念的意义;含蓄意义指由语言所指内容产生的联想意义;搭配意义指通过词语搭配习惯产生的联想意义;文体意义指能够表达语言所处社会环境的联想意义;情感意义指话语发出者的情感和态度的联想意义;反射意义指某一词语在表达某一概念时,能让读者联想到的该词的另一概念意义;主位意义指话语发出者组织信息时利用语序等方式表达的意义,利奇的语义七分法为分析本文关于《尘埃落定》中词义的传译提供了理据。在本研究中,笔者将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保存概念意义,传递含蓄意义,转化搭配意义,揉合文体意义,深化情感意义,包孕反射意义等,使多重意义在翻译中得到“再生”,并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大量藏族文化用语当中的文化涵义。由于本研究主要在词汇意义的层面上进行,而七分法中的“主位意义”是以句子的语法结构为研究基础,所以本研究没有囊括其中的“主位意义”,而主要从其他六种意义的角度展开讨论。  本文主要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查阅关于藏族文化的典籍、报道等文献资料,挖掘藏族文化用语的深层意义,并根据各类藏族文化词汇的意义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排序,将原文例句与译例进行对比分析,选取与本研究相关的有效案例。通过对比中英文版本《尘埃落定》中的六种语义类型,分析在《尘埃落定》翻译过程中词汇语义的再现方式,以期指出“语义七型”对翻译文化词汇的实际指导意义。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合理性、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篇章结构。第二章梳理相关前期研究成果,指出《尘埃落定》的研究重点。第三章探讨“语义七型”的意义及其在《尘埃落定》中的基本表现方式。第四章对比原文和译文,从语义的六个层面分别论述西藏文化用语的意义再现策略。第五章总结本次研究的成果,阐述其研究价值和意义,并指出不足之处。  研究发现,在《尘埃落定》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深入了解了原文中的最小语素意义,根据目标语境将其组合,在翻译时充分解读了词语的文化外延意义。翻译概念意义时,利用直译、词性转译等策略将原文重组;翻译含蓄意义时,译者将藏族文化词汇的延伸意义直接译出;处理搭配意义的翻译时,译者使用近似等值法等,较为完满地呈现了原文涵义;翻译文体意义时,译者复现个人用语风格,依据不同场合进行了“微调”;处理情感意义时,译者整合词语意义,使其重现更为集中;翻译反射意义时,译者以融合方法赋予一种表达以多重概念意义。  尽管在研究中以客观为原则,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本次研究为个案研究,其结论仅适用于解释《尘埃落定》英译本;2)受利奇关于意义分类的影响,本文主要在“语义七型”关于词汇意义的六个层面上展开研究,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研究者可进一步从其他视角来研究《尘埃落定》的翻译。  就研究价值而言,意义的再生对词汇翻译有借鉴作用。翻译中意义的再生不仅是意义的重现,也是意义的重构,词汇本真意义的传译具有无限可能性和多样性。译语中意义的重建,译者所采取的策略,均对译本生成有实际指导意义。在本研究中,意义再生过程中处理文化内涵的方法为文化词汇的翻译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凯特.肖班的长篇小说《觉醒》于1899年出版后,因涉及女性自我意识及性意识觉醒等在当时传统价值观中很敏感的问题而遭到广泛的非议。半个世纪以后,评论界对肖班的作品进行了重新
期刊
经过数年的筹备,公共管理硕士教育(MAP)于2001年终于在中国登陆了。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内行政学的发展需求;二是行政管理的发展需求,随着行政管理职能的扩展和复杂化,行政管理对公务员提出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MPA教育是一项从西方尤其是美国借鉴而来的学位教育,已成为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体系的一员。目前,已有24所重点大学开设了该项教育, 但是中国的MPA教育仍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