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型钢超快速冷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wuliaoaia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型钢终轧后,翼缘和腹板温差较大,断面组织不均匀;生产高强度H型钢时,通过微合金化提高产品强度,不仅吨成本提高,而且产品力学性能不稳定。H型钢可以通过超快速冷却来提高产品组织性能。超快冷技术已经在带钢的热轧生产中得到了应用,而由于H型钢断面形状的复杂性,其在线控冷很容易出现冷却不均匀的现象,将影响轧件的断面形状和性能均匀性,产品易产生内并外扩变形及腹板浪、裂纹等缺陷。本文对H型钢超快速冷却控制系统建立起数学模型,温度场进行了模拟,变形和应力作了分析,以及对组织性能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H型钢超快速冷却设备作了简要介绍。通过基础自动化中信号传递和液压缸的协同工作,使超快冷系统能适应不同规格H型钢的冷却要求。根据钢种开发及生产工艺要求,针对超快速冷却过程,建立了空冷和水冷温降模型。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过程温度的控制;通过模型自学习,使超快速冷却工艺逐步合理。从运行情况来看,腹板和翼缘温度差值可以降至30℃,协同工作的两个液压缸中磁尺数值大致吻合,从而使超快速冷却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控性以及高精度和低故障率。(2)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起H型钢超快速冷却分析模型,对超快冷和空冷温度场进行了分析,超快冷4.5s后,翼缘端部温度最低,R角温度最高,表面平均温度从850℃降低至460℃,平均温降速度达到100℃/s,与实际实验过程相吻合。空冷30s后,R角和腹板表面平均温度分别是700℃和540℃。(3)利用有限体积法对H型钢超快速冷却进行了耦合模拟,H型钢首先在冷却水射流冲击的流固耦合界面上降温,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固耦合边界对应的区域热量逐渐向外传导,最后被冷却水吸收,H型钢超快速冷却表面平均温降速度达到100℃/s,与实际实验过程相吻合。(4)内并外扩原因是H型钢上下槽的冷却速度不均,造成的残余应力过大。通过改善超快冷设备结构布置方式和过程控制模式可以解决内并外扩问题。利用有限元法对H型钢超快速冷却过程中的内并外扩现象进行了模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当水的对流换热系数是相同的情况下,上下腹板表面冷却不均匀是内并外扩主要原因,而上下R角冷却不均是次要原因。利用热成像仪对H型钢轧后空冷进行了温度测试,H型钢残余应力是在空冷初期温度不均造成的。利用X射线应力分析仪对H型钢两种冷却方式下残余应力进行了测试,H型钢经过超快冷后应力数值平均降低30MPa。(5)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和透射电镜对Q235、Q345和BS55C H型钢的组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Q235和Q345 H型钢不同位置的组织为铁素体一珠光体组织,R角的晶粒尺寸比腹板和翼缘更为粗大,腹板、翼缘和R角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差值在30MPa以内,延伸率差别不大。BS55C含有少量贝氏体,腹板析出对强度贡献最大,但整体性能较为均匀。
其他文献
利用1980-2008年探空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是在高空急流、高空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研究背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组织忠诚度是反映一家医院医疗护理队伍稳定性的关键指
青光眼是一组与眼压相关的疾病,可导致进行性的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多项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降低眼压是目前唯一有确切临床疗效的治疗方法。目前降低眼压的手段有药
随着电子商务及快递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仓库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早期建设的传统仓储设施已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需求,大量的新型物流园区正在各地规划、设计、建造。但是,有关物流
随着全球对油气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石油天然气开发开采所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在高温、高压、高矿化度地层水以及高含H2S、CO2腐蚀性介质的酸性环境中,井筒的腐蚀问题日趋
针对国土资源执法动态巡查的现状,提出将移动GIS平台应用到国土资源执法动态巡查当中,建立国土资源动态巡查系统并进行结构和功能设计。通过该系统让巡查人员在外业现场对是
信贷风险管理是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关键最具挑战的领域之一。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也进行了管理上的转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
合理的电力规划是解决电力行业资源和环境问题,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深圳市为例,运用强健可能性规划方法,以电力可持续供应总成本最小为目标,以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当前城市建设已经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绿化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和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园林绿化作
利用中国2005-2009年2 00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雨量资料和2002-2011年部分探空站探空资料,研究了中国短时强降水、强冰雹、雷暴大风以及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参数特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