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陇东高原西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雨养农业区,也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地区,全区农村能够合理提供的户均有效能耗仅为3284千卡/天,占实际需要量的57%,年实际缺能5.4个月(163天)。本文在分析西峰区农业自然气候条件和能源供应现状的基础上,从沼气池建造技术到综合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进展和结论如下: 1.分析了西峰地区农村沼气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在综合评述了沼气生产原理、条件和我国农村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了西峰区庭院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布局建议,即塬边咀梢等经济欠发达区域,侧重于“三结合”模式;城郊蔬菜生产区域,侧重于“四位一体”模式;果园面积较为集中的区域,应侧重“五配套”模式;蔬菜、果品、养殖并举的区域,应侧重于“畜一沼一果(菜)”模式。 2.进行了两步发酵搅拌式沼气池“本土化”研究,总结得出了适合陇东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的沼气池建造、运行、管理技术规范,为指导本地沼气推广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西峰区池容选择应综合考虑农户的养殖能力、效益、劳动力状况、不同沼气发酵原料的产气潜力等因素,以10~15m~3为宜。养殖种类和养殖规模以“1头牛+5口猪+其它小家畜(禽)”或“2头牛+3口猪+其它小家畜(禽)”或“3头牛+其它小家畜(禽)”或“7口猪+其它小家畜(禽)”为佳。 3.对主要作物苹果、西瓜、玉米、辣椒等施用沼肥的增产、节本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沼肥施用在不同作物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其效用优于施用同种类的堆肥或纯化肥,具有明显改善作物生物学性状和产品品质的作用。同时,提高了作物的抗病性,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化肥使用成本,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实为一项无公害、省工、省成本、简单易行的增产措施。 4.对不同生态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几种不同生态模式均有不同的效益,且总体上达到了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卫效益五提高。结合5年的农村沼气开发利用推广体会,概括地提出了推广沼气技术的七方面经验,不但对本地推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其它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