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快速的发展,上海地区水体污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水体中的生物也惨遭“屠杀”。近几十年来,随着上海市一系列重要生态评价及保护工程的实施,针对水体中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也相继开展。本研究以“重要河湖健康评价-黄浦江”、“淀山湖水体富营养和蓝藻控制技术”以及“上海市生态河道评价体系”依托,以上海市淀山湖、黄浦江以及22条河道为对象,研究其水体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上海市淀山湖、黄浦江及22条河道底栖动物分布及水体理化环境状况和历史资料做了详尽的调查;然后,分析了影响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8纲69属109种,其中环节动物3纲19属23种,软体动物3纲16属23种,节肢动物2纲34属63种,其中:1.对淀山湖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种,隶属于3门7纲属48种。其中软体动物2纲10属12种,环节动物3纲8属9种,节肢动物2纲17属27种。优势种为河蚬、疣吻沙蚕、红裸须摇蚊、日本旋卷蜾蠃蜚、霍甫水丝蚓、太湖裸须摇蚊、寡鳃齿吻沙蚕、三角石缨虫。2014-2015年淀山湖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51.7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5.21g/m2。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河蚬的密度与酸碱度呈负显著相关关系;疣吻沙蚕的密度与高锰酸盐指数和酸碱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红裸须摇蚊的密度与酸碱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日本旋卷蜾蠃蜚的密度与酸碱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霍甫水丝蚓的密度与酸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总磷和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太湖裸须摇蚊的密度与酸碱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寡鳃齿吻沙蚕的密度与溶解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高锰酸盐指数和酸碱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三角石缨虫的密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2.对黄浦江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29种,隶属于3门7纲25属,其中环节动物门3纲14种,节肢动物门2纲10种,软体动物门2纲5种。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巨毛水丝蚓、河蚬和闪蚬。底栖动物平均密度较高,为1712.9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6.72 g/m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其中2013年(枯水期)霍甫水丝蚓与酸碱度(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河蚬的密度与总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巨毛水丝蚓的密度与酸碱度和浊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日本大螯蜚的密度和苏氏尾鳃蚓的密度均与主要水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2014年(丰水期)霍甫水丝蚓的密度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河蚬的密度与总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齿吻沙蚕属的密度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沙蚕属的密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水温和氨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巨毛水丝蚓的密度与水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盐度和总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三角石缨虫的密度与主要水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苏氏尾鳃蚓的密度、闪蚬的密度和日本大螯蜚的密度均与主要水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3.对上海5种类型河道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87种,隶属于3门8纲56属。其中软体动物3纲13属19种,环节动物3纲14属18种,节肢动物2纲19属50种。5种类型河道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295.1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1.6g/m2。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黄色羽摇蚊、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上海地区不同类型河道大型底栖动物常见种的密度主要与总磷和叶绿素a之间相关性较显著。具体表现为:霍甫水丝蚓的密度与总磷、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黄色羽摇蚊的密度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淡水壳菜的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日本旋卷蜾蠃蜚的密度与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斑点长足摇蚊的密度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总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中国长足摇蚊的密度与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红裸须摇蚊的密度与透明度和氨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