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OCT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脉络膜厚度的研究

来源 :华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conli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测量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a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脉络膜厚度在临床上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12/2016-10期间的30例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眼科门诊的NAION患者(对侧眼未累及),其中男性17眼,女性13眼。在经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30-2模式)检测、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本病后,应用0.2%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至瞳孔直径8 mm,然后使用EDI-OCT进行脉络膜厚度的测量:分别测量患眼及对侧眼首诊时、治疗后一个月、治疗后三个月的眼底43处位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下(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黄斑中心凹颞侧(Temporal choroidal thickness,TCT)、鼻侧(Nasal choroidal thickness,NCT)、上方(Sup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SCT)、下方(Inf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ICT)以及视盘鼻侧(Optic nasal choroidal thickness,ONCT)、视盘上方(Optic sup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OSCT)、视盘下方(Optic inf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OICT)0.5 mm、1.0 mm、1.5 mm、2.0 mm、2.5 mm、3.0 mm处。选择同一时间段内就诊于该医院的正常对照组研究对象60例(60眼),其中男性35眼,女性25眼,测量每位对照组研究对象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以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充分散瞳至8 mm后进行眼底检查并测量右眼与NAION组相同位点处的脉络膜厚度。所有图片资料均由同一位对本研究“盲”的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采集完成。并由另外三名眼科医生对图片评估测量,取三者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数据结果。各观测指标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患眼、对侧眼的比较应用的是配对样本t检验,患眼、对侧眼分别与对照眼的比较应用的是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将P=0.05做为检验水准,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NAION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屈光度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患眼SFCT值与MD(Mean deviation,平均缺损)无显著相关性,与PSD(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模式标准差)有显著相关性(P<0.05)。3 NAION患者SFCT值分析结果:患眼SFCT值在治疗前后均显著薄于对照组;治疗后,患眼SFCT值相比治疗前显著增厚(P<0.05)),但治疗前后对侧眼的SFCT值变化差异并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的各个时间点,患眼、对侧眼的SFCT值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即患眼SFCT值小于对侧眼脉络膜厚度;患眼与对侧眼在不同时点的SFCT值变化趋势不同,且分组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P组内/组间/交互<0.05)。4各个方位的居中位点(TCT 1.5 mm、NCT 1.5mm、SCT 1.5mm、ICT 1.5 mm、ONCT 1.5 mm、OSCT 1.5 mm、OICT 1.5 mm)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患眼脉络膜厚均显著小于对照眼(P<0.05);患眼治疗前后,视盘周边的四处测量位点(NCT 1.5 mm、ONCT 1.5 mm、OSCT 1.5 mm、OICT 1.5 mm)脉络膜厚度变化并不显著(P>0.05),而中心凹上方、下方、颞侧(NCT 1.5 mm、SCT1.5 mm、ICT 1.5 mm)的脉络膜厚度差异显著(P<0.05);对侧眼的七处测量位点在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变化显著(P<0.05);在患眼与对侧眼相比,治疗前,治疗1月、治疗3月,大多数位点都在治疗的不同阶段体现出差异的不显著性,且上述六个测量位点的P组间>0.05。而组内与交互作用,近乎所有测量位点(除外NSCT1.5 mm)差异均有显著性(P组内<0.05,P交互<0.05)。5对于本研究所测量的43个位点分析结果,患眼与对照眼相比,治疗前后,患眼绝大多数位点脉络膜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对侧眼与对照组相比,在治疗前和治疗1月,对侧眼紧邻视盘0.5 mm处的脉络膜厚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患眼与对侧眼相比,治疗前,0.5 mm以外的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1月后,除以上位点外,患眼的中心凹颞侧、下方、视盘下方的脉络膜厚度有所恢复,与对侧眼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3月后,中心凹大部分位点与对侧眼差异不显著(P>0.05),而视盘附近差异显著(P<0.05)。结论NAION发病时(治疗前)双眼后极部脉络膜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中心凹下薄变的脉络膜厚度或将成为NAION疾病的一种新的诊断指标。
其他文献
该文(1)通过SD大鼠视神经夹伤后神经纤维计数,观察CNTF和SCNA对视神经损伤、坏死和修复的作用;(2)用视觉电生理方法观察视神经夹伤后功能下降和CNTF对其恢复的作用.结论:1.该
目的:酷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与白癜风的发病及恶性黑瘤的免疫及基基因治疗密切相关,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黑素细胞抗原.确定抗原表位对深入研究抗原及临床应用均具有极其重
在人类和沙土鼠,短暂的全脑缺血使海马CN区发生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 neuronal death DND),并产生学习和记忆功能的损害.本研究初步探讨了DND发生后对沙土鼠空间分辨学习
检测外服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硬化性苔癣组织中PCNA、P53表达、DNA含量,探讨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1、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与细胞增殖异常有关.其增殖异常表现在基底 层、棘层
目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病由于肾纤维化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进展为终末期肾衰. 近年研究表明,L-精氨酸在体内通过多种代谢途径而影响慢性肾病的进展.该研究拟通过观察L-arg对
目的:通过观察周围型肺癌CT征象并进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和CT动态增强程度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及转移、预后的关系.结论:周围型肺癌MVD与转移、预后密
氨基甙类抗生素(AmAn)是一类有效抗革兰阴性菌抗生素,但由于耳毒性和肾毒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由于该类药物耳毒性机理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理想方法进行预防.庆大霉素(GM)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