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正畸矫治过程中,施加的力对牙骨质和牙槽骨这两种生物组织都产生作用。当施加的力合适时,牙槽骨发生改建,牙齿在其改建的同时发生移动,而牙骨质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现代正畸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在快速移动牙齿的同时,对牙齿及其周围的组织不造成伤害或者造成尽量小的伤害。但是,正畸矫治过程中受到压力的牙骨质有时也难免会出现吸收,牙根吸收是正畸临床上较多见的一个并发症。大多数正畸患者尤其是成人患者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牙根吸收,不过,多数都在生理允许的范围内,牙根吸收可以使牙根变短,使得冠根比例失调,严重者影响牙齿的稳定和健康,对正畸矫治的结果和稳定性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如何避免、减少牙根组织的吸收成为越来越多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现在关于减少牙根吸收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最近研究证实低强度的脉冲超声、重组人类可溶性受体、釉基质蛋白、NO等可加速牙根修复,减少牙根吸收,然而这些方法应用起来因价格昂贵、临床使用等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双膦酸盐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作为抗代谢性骨病的一类新药,是主要用于治疗以骨量减少及骨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和骨折几率增加的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牙根吸收的机制与骨吸收的机制基本类似,牙根吸收主要的细胞是破牙骨质细胞,骨吸收主要依赖于破骨细胞,破骨细胞与破牙骨质细胞这两者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功能上都是比较相似的。帕米膦酸钠是第二代的含氮二膦酸盐,能够有效地抑制羟磷灰石的溶解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阻止骨质吸收。本研究是在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的基础上,在第一磨牙局部注射第二代双膦酸盐帕米膦酸钠,探讨其在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对牙根吸收的影响,同时观察其对牙齿移动的作用。目的:本研究首先选择48只6周龄健康的Wistar雌性大鼠来建立正畸牙齿移动的实验,每只大鼠上颌分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在大鼠的第一磨牙近中腭侧黏骨膜下注射50μl帕米膦酸钠,对照侧注射0.9%生理盐水50gl,在此基础上观察帕米膦酸钠在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对牙根吸收的作用。本实验主要以扫描电镜下牙根吸收的程度、移动牙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及ODF的表达、牙根吸收指数及牙齿移动速度来评价帕米膦酸钠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以及牙齿移动的作用。方法:选取48只6周龄SPF级Wistar雌性大鼠,体重平均180-200g,饲养于山东大学西校区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清洁级动物实验室,大鼠自由进食消毒固体颗粒饲料,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沿用粘接剂联合磨沟固位法加载实验大鼠的正畸矫治装置:2%的盐酸氯胺酮注射液大鼠腹腔注射麻醉以后,将其固定在实验动物手术台上,用直径为0.2mm的结扎丝穿过大鼠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的邻间隙,绕第一磨牙在其近中结扎,在上颌两中切牙舌面、唇面、远中面接近牙龈缘的部位磨一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沟,沟的深度约为0.2mm,用结扎丝嵌入固位结合粘接剂的方法将两个中切牙形成一个整体。用直径0.012英寸的镍钛螺旋拉簧通过结扎丝分别于第一磨牙和中切牙相连,以上颌切牙为支抗用60g的力量牵引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从而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给予大鼠喂食无菌营养饲料。术后连续3天,每天给大鼠大腿肌肉注射庆大霉素(5mg/Kg)1次。每只大鼠上颌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腭侧黏骨膜下注射50μl帕米膦酸钠,对照侧第一磨牙近中腭侧黏骨膜下注射0.9%生理盐水50gl,上矫治器前3天开始注射,每3天注射1次。实验第7天装置加力,使其保持60g力量,分别于实验的第3、7、14天分批处死16只大鼠。每批其中8只处死前完整拔除实验侧和对照侧移动牙(第一磨牙),经固定、脱水、冷冻、牙根表面喷金镀膜,扫描电镜观察,拍照观察牙根吸收程度;另外8只经心脏灌注固定后分离大鼠头颅骨,测量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的距离;同时制作上颌第一磨牙区牙周组织切片,每颗牙各取10张切片,免疫组化5张观察ODF的表达,HE染色5张观察破牙骨质细胞数量,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牙根吸收指数,实验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电镜下显示3、7、14天时牙根吸收陷窝实验侧较对照侧少,3天时两者无统计学意义,7天、14天时两者有统计学意义;2.光镜下显示3、7、14天时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第一磨牙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较少,3天时两者无统计学意义,7天、14天时两者有统计学意义;3.免疫组化显示3、7、14天时ODF的表达程度实验侧均小于对照侧,3天时两者无统计学意义,7天、14天时两者有统计学意义;4.3、7、14天时牙根吸收指数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较小,3天时两者无统计学意义,7天、14天时两者有统计学意义;5.3、7、14天时实验侧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小于对照侧,3天时两者无统计学意义,7天、14天时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帕米膦酸钠能够减少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的牙根吸收;2.帕米膦酸钠能够抑制正畸过程中牙齿移动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