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民外出寻求非农活动的村级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iooalpk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对吉林省忠厚村、皮信村、万保村外出务工人口的微观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以往人们在研究外出务工人口时,更多地选择了集体经济相对发达的江浙一带的农村作为研究对象,而对集体经济薄弱的中部地区,确切的说以吉林省农村为对象的农民流动研究目前还没有见到。因此,本研究试图做这方面的尝试,希望能为以后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研究提供比较的基础。 本文在实际访谈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在集体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就地转移的情况下,农民们选择外出务工的原因及后果。 一、外出的原因 1、制度的松动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行的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予了农民从事非农活动的自由,从而成为改变农民身份、启动农民分化的新的逻辑起点,为农民流动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就业制度、用工制度、户籍制度的松动,为农民进城打开了方便之门。 2、最直接的动因——增加收入 历史上,由于农民们受传统的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除非因为战争、灾年等特殊情况,否则他们是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的。但是,当农业的低收益无法维持整个家庭或家族的生计时,才有了冲破原有规则而另寻他途的冲动和尝试。农业的经济收入低下,致使农民生活困难的经济因素是农民寻求外出务工的最直接的动因。 3、更深刻的原因—有限的土地的推动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均土地越来越少,有限的土地不仅不能提供生活中所必须的现金收入,而且在有些地区甚至连提供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口粮都成了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处于困境中的农民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4、寻求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中,农民是社会的下层,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是很难的。而在今天,原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打破,当农民们有了离开土地、改变生活状态的冲动的同时,还有另外的要在身份上摆脱“农民”的束缚,做“城市人”的冲动。这种冲动恐怕表现出和前面所不同的意义,而且意义重大。 二、未曾预期和不曾期望的后果 1、增加了收入 农民寻求外出从事非农活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摆脱农业低效益状态,增加收入。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他们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能够增加现金收人,但从总体上说,农村人均、户均收入还是得到了提高。这也是其中的积极意义。 2、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求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家庭成员外出以前,人多地少的矛盾表现得相当突出。家庭成员外出以后,虽然土地总面积没有发生变化,但人均面积增加,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3、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女性化趋势 由于广大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掌握农业技术的情况使她们在农村的性别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更多的妇女被留在了土地上,农村劳动力出现女性化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广大农村妇女的自身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4、对农业的不良影响 由于大量年轻的有文化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孩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改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许多方面。 5、农民内部阶层结构发生了分化 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流动密切相关。可以说社会流动引起社会结构的分化,而社会结构的分化又会促进社会流动。在我们的走访地,农民阶层结构的分化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农民工阶层所占比例要大一些。 随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各种方式外出寻求非农活动,农民内部阶层结构的分化是必然的。只不过是不同的地区,这种分化表现出非均衡性,而且,这种分化仍将持续下去。这也预示着我们的社会正在进行着由传统到现代的裂变,社会的开放度不断增强。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