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诊断研究目的:1.回顾性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通过比对研究垂体腺瘤侵袭与否在临床和影像学图像上的差异。2.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诊断标准。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经蝶入路手术治疗的5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以及同期收入76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对比性研究。2.以132例垂体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56例侵袭性垂体大腺瘤和76例非侵袭型垂体大腺瘤),以术中判定垂体腺瘤对海绵窦的侵袭为金标准,分析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和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影像学判定指标的诊断价值。3.以垂体大腺瘤患者(56例侵袭性垂体大腺瘤和44例非侵袭型垂体大腺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MRI动态增强所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侵袭性垂体大腺瘤的关系。结果:1.肿瘤直径大于10mm的大腺瘤以及巨大腺瘤更倾向于发生腺瘤向周围组织的侵袭现象(χ2=31.124,P=0.000<0.01)。2.利用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判定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和约登指数(灵敏度100%,特异度95.65%,NPV 100%,PPV 86.36%约登指数0.957),总体上较传统评价指标更加准确和客观。3.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多集中在慢速上升型(28.57%)和平台型(66.07%),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则大多呈现为快速上升型(79.55%),且曲线类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χ2=61.322,P=0.000<0.01)。结论:1.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的MRI动态增强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作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术前影像学诊断依据,并为指导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2.垂体大腺瘤的侵袭表现与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具有相关性。第二部分垂体微腺瘤的MR I诊断研究目的:1.探讨不同增强方式MRI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2.探讨MR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化曲线在垂体微腺瘤临床应用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回顾分析经蝶入路手术治疗的32例垂体微腺瘤患者以及同期体检和部分无鞍区病变的入院患者中筛选出的30例健康志愿者的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对比性研究。2.以32例微腺瘤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MRI动态增强所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及动态增强时期强化度在正常垂体和微腺瘤之间的变化。结果:1.结合矢状位和冠状位的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达到96.88%,且与平扫和常规增强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态增强vs平扫:x 2=29.930,p=0.000<0.01;动态增强vs常规增强:x 2=7.585,p=0.013<0.05)。2.正常垂体组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多集中在快速上升型(76.67%),而微腺瘤组则多呈现为慢速上升型(71.88%),平台型曲线仅存在于微腺瘤组(25%)。该曲线类型在2组间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x 2=36.674,P=0.000<0.01)。在MRI动态增强扫描50-90s,正常垂体和微腺瘤信号强度具有明显的差异。结论:1.结合矢状位和冠状位的MRI动态增强检查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和可靠性。2.MRI动态增强扫描早期是辨别正常垂体和微腺瘤的最佳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