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僵尸企业是困扰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之一。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依赖银行或者地方政府的“输血”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僵尸企业的存在会引发资源扭曲和投资挤出等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达成了逐步让僵尸企业出清的共识,但关于僵尸企业是否会造成正常企业的僵尸化即僵尸企业的传染效应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的结论。我们认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可避免会遇到融资问题,为了获得信贷资源,企业之间会通过相互担保来取得银行的信任,最终形成担保网络。当僵尸企业处于这一链条之上,僵尸企业是否会产生传染效应从而影响其他公司的稳健运行,并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结论尚不明确。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传染效应视角探究僵尸企业的不利影响。在理论研究层面,首先从担保网络视角梳理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利益侵占理论等,并根据担保链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担保网络的运行机理。其次,总结分析了担保网络内的僵尸企业传染效应的存在性,认为对外担保程度高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受到传染效应的冲击会更大。最后,分析了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传染效应的传播渠道,认为传染效应风险主要通过负面作用于企业的现金流和再融资能力扩散传播。实证研究层面,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加入担保网络内的企业,因此本文首先从Wind数据库中获取了所有上市公司的原始担保合约信息;由于这些原始担保合约信息既包括上市公司之间的担保信息,也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担保信息,因此本文需要对所有的原始担保合约信息进行筛选,选出那些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担保合约;最后,汇总出上市公司之间的年度担保合约信息。本文将包含三个及三个以上公司的网络称为担保网络,最后一共得到721个上市企业样本。其次,本文用过度借贷法对上述样本进行了僵尸企业的识别,并对僵尸企业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和数据测算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基准回归模型、异质性模型、传染机制模型对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传染效应的存在性、企业异质性、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的确存在传染效应,即传染效应的存在会提高担保网络内正常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2)传染效应的这种影响对不同企业存在差异,即传染效应对非国有企业、对外担保程度越高的企业影响越大;(3)担保网络内僵尸企业的传染效应主要作用于正常企业的现金持有和再融资能力。从文章的实证结果来看,对于担保网络中僵尸企业的问题,首先政府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其次加快政绩考核体系的改革,减少地方官员干预企业运行的动机。最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强贷前和贷后调查,防止恶意担保现象的产生。本文的研究从社会网络角度丰富了僵尸企业的研究内容,从一个新的角度论证了僵尸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本文的研究补充说明了担保网络的经济后果,还为如何更好地治理僵尸企业提供了思路。即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清理处置现有的僵尸企业很重要,但是如何避免正常企业被“感染”为新的僵尸企业进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