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已经发生,而且可能会给全球带来不可逆转的、持久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适应被认为是继预防、阻止和减缓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明智之举。而气候变化认知和感知是气候变化适应和响应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揭示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机理的有效途径。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的相关研究不仅成为当前学术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且也是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关切点之一。 就区域性而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重点集中在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和生态脆弱区,如农牧交错带、气候过渡带、农村以及山区等等。胶州湾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沿海的典型代表和中纬度海岸带海洋性气候最强的地区,未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很可能面临着更大的气候变化风险。本文以胶州湾地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感知—适应”分析框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气象数据和相关的统计年鉴数据等,利用M-K检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胶州湾地区气候变化的时间、空间和周期性特征;利用描述性统计、一致程度、相对感知强度和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居民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情况;最后分别利用有序Probit、二元Probit和泊松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居民气候变化感知、适应意愿和适应选择的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1)近30年来,胶州湾地区气候整体上呈现出暖湿化特征。气候变化背景下,地区增温趋势较为明显,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增温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规律;相对于温度来说,地区降水变化趋势幅度较小,但降水年际变化波动大,尤其以夏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表现最为明显,区域降水总体上均有所增加。气温和降水的突变性明显,尤以温度表现最为显著,突变时间分别为1989年和1998年;1961~2013年地区降水主要存在两个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分别是6a和12a。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早涝交替发生,高温日数和暴雨日数呈现出微弱增加的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大,尤以2000年以来表现更为明显。 (2)居民对与降水要素相关的感知准确度明显低于与温度要素相关的感知,即对温度、干旱、高温的感知情况与事实契合度较高,而对降水、暴雨的感知情况与事实存在偏差。对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情况的感知,居民感知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较为一致,但回忆中印象深刻的极端气候事件无论在频率上,还是在类型上,都明显低于或少于实际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居民对近5年即2010年后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的记忆更为深刻和准确。居民对不同气候要素感知的一致程度不一,且感知与事实的一致性程度并不高,除了对暴雨感知的一致程度为中等的一致性,其他的都是低等的一致性。受居民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影响,居民对气候要素和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对感知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3)居民感知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存在非对称性,尽管84.5%的居民感知到气候变化,且高达91.5%的居民切身感受到气候变化对经济收入、身体健康和谋生方式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仅仅有58.5%的居民采取了适应措施。对于采取适应措施的居民来说,居民有众多的自主适应行为,但其适应行为基本上属于事后应急的被动适应,不能满足气候变化适应的需要。因此,地区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多样化程度和应用比例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4)从感知到适应受教育程度、信息接受程度、职业特征以及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并非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其中,居民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表明感知直接影响到气候变化适应;而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突发性和难以应对的特征,居民对其感知与适应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干旱表现尤为明显。 (5)影响居民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的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家庭特征、认知特征和环境特征四个方面,且各个变量的具体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对外联系频率、家庭规模、种养殖面积、影响感知、灾害损失和水资源可获得性是影响居民气候变化感知的主要因素;信息获取能力、降水感知、经济损失感知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是影响居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和适应选择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