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上市公司经营范围的多元化,财务状况日趋复杂,经营者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操控财务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是获取信息、进行决策的基础,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会让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误导决策,使其蒙受损失。对企业而言,虚假的财务信息可能会在短期内吸引投资者、获得收益,但是却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旦财务造假败露,就会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对资本市场而言,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阻碍其健康发展。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确保财务报告质量,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进行盈余管理却不被发现,也是因为没有建立和运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因此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且学术界对于两者是否存在负相关关系存在异议。鉴于此,本文选取了时间跨度更大、范围更广的样本,进行全样本分析。在此基础上按产权性质和上市板块分组,研究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是否依然存在负相关关系。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分别对内部控制、盈余管理所涉及的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主要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政府管制理论三方面探讨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内部控制存在的必然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理论联系。再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探讨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内在机理,根据理论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假设。其次,选取2013-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和Roychowdhury模型分别衡量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以迪博内控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构建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分析模型。最后利用Stata15.1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总体和分组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显著抑制A股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此外,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抑制作用强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抑制作用强于主板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