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黄曲叶病毒侵染烟粉虱中肠细胞的分子机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fc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属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是一类单链环状DNA病毒。该类病毒主要由烟粉虱(Bemisiatabaci)以持久循环型方式传播,可造成包括番茄、烟草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在全球范围内危害严重。
  烟粉虱通过刺吸植物韧皮部汁液从感染TYLCV的植株中获取病毒粒子,随后,病毒沿着“口针-中肠-血淋巴-唾液腺”的运输路线在烟粉虱体内进行穿梭,最终随唾液的分泌被传播至植物寄主中。其中,烟粉虱中肠是病毒在烟粉虱体内遇到的首道屏障,病毒穿越介体中肠到达血淋巴的能力与其传播效率密切相关。目前,已知TYLCV可借助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突破烟粉虱中肠侵染屏障,即穿过烟粉虱中肠上皮细胞顶端膜进入中肠细胞内;随后,病毒粒子被包裹在囊泡结构中展开胞内运输,经早期内体管状结构到达烟粉虱中肠细胞基底面。对于上述过程,还有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解答,如究竟由哪些受体参与了病毒的跨膜运输?又有哪些囊泡相关因子参与了病毒的胞内运输?
  为探究这两个关键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从蛋白-蛋白互作的角度入手,以TYLCV唯一已知的结构蛋白—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为诱饵蛋白,分别利用GSTpull-down结合质谱分析技术、酵母双杂交分离泛素系统,筛选介体昆虫MiddleEast-AsiaMinor1(MEAM1)烟粉虱体内可以与TYLCVCP互作的蛋白,主要发现如下:
  (1)烟粉虱受体蛋白BtCUBN与跨膜蛋白BtAMN形成胞吞受体复合物BtCubam帮助TYLCV突破烟粉虱中肠侵染屏障。
  将TYLCV CP与GST融合表达作为诱饵蛋白,将保持天然活性的MEAM1烟粉虱胞浆蛋白视为猎物蛋白,经GSTpull-down结合质谱分析鉴定到一个烟粉虱受体蛋白Cubilin(BtCUBN)。BtCUBN不含跨膜区,需要结合烟粉虱跨膜蛋白Amnionless(BtAMN)形成胞吞受体复合物BtCubam发挥功能。
  qPCR分析表明,相比于去除中肠外的烟粉虱残体,BtCUBN与BtAMN在烟粉虱中肠内表达量较高。免疫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测到BtCUBN与BtAMN在烟粉虱中肠细胞微绒毛及细胞质中均有分布。GSTpull-down表明TYLCVCP通过和BtCUBN第12-19CUB结构域互作结合至BtCubam。依据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结果,推测BtCubam依赖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帮助TYLCV完成从烟粉虱中肠腔到中肠细胞内的转移;随后,BtCubam和病毒粒子在早期内体中发生分离;BtCubam最终经循环内体回到细胞膜表面。
  除此之外,体内外实验均表明TYLCV CP不能与非媒介昆虫温室白粉虱的CUBN蛋白结合,这可能是导致TYLCV不能突破温室白粉虱中肠侵染屏障的重要原因。
  (2)干扰BtCubam可显著降低烟粉虱获取及传播TYLCV的能力。
  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分析表明,TYLCV侵染能够上调BtCUBN及BtAMN在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表达。另外,饲喂CUBN兔单克隆抗体干扰BtCUBN和TYLCV CP之间的互作或注射dsRNA抑制BtAMN的表达,均可抑制烟粉虱对TYLCV的获取及传播。
  (3)烟粉虱囊泡膜蛋白相关蛋白VAPB可结合TYLCV CP。
  以TYLCV CP为诱饵,以MEAM1烟粉虱cDNA三框表达文库为猎物,经酵母双杂交分离泛素系统筛选得到烟粉虱囊泡膜蛋白相关蛋白(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associated protein B-like,VAPB)。转录分析表明,相比于除去中肠外的烟粉虱残体,该蛋白编码基因在烟粉虱中肠中具有较高的转录水平。随后,酵母双杂交分离泛素系统验证了VAPB全长可以和TYLCV CP发生互作;GST pull-down的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VAPB的SCS2结构域相关但与其跨膜区无关。免疫荧光分析显示,VAPB和TYLCVCP在烟粉虱中肠细胞中存在明显的共定位,至于这一结合发生在病毒中肠运输的哪一个阶段尚不清楚。
  (4)VAPB负调控烟粉虱对病毒的运输和传播。
  TYLCV侵染可以上调VAPB在烟粉虱整虫及中肠中的表达。通过注射dsVAPB发现抑制VAPB的表达反而使得烟粉虱血淋巴和唾液腺中的病毒量显著增加,传毒效率也有所上升。由此,推测VAPB可能负调控病毒从烟粉虱中肠细胞的释放,但这种负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尚待探讨。
  综上,本研究表明,烟粉虱中肠细胞膜表面受体蛋白BtCUBN与跨膜蛋白BtAMN可形成的胞吞受体复合物BtCubam。TYLCV被烟粉虱取食到达介体中肠腔后,可通过和BtCUBN特定结构结构域的互作结合至BtCubam,随后借助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完成从烟粉虱中肠腔到中肠细胞内的运输。这一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TYLCV突破烟粉虱中肠侵染屏障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模式图。此外,本研究发现了一个可以负调控TYLCV从烟粉虱中肠细胞释放的囊泡膜蛋白相关蛋白VAPB。这些新的发现不仅提升了对“TYLCV突破烟粉虱中肠细胞的运输路径和分子机制”的认知,而且为深入探究“通过干扰TYLCV跨介体中肠细胞的运输来阻断病毒的传播”提供了重要信息。鉴于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在烟粉虱体内的运输路径相同,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探究其他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与媒介昆虫之间的互作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石灰性土壤对磷有强烈的固定能力,在盐渍土中受到盐分胁迫,植物对磷的利用更加困难,实践中只有增加磷肥的用量来促使植物对磷吸收,导致磷肥利用率较低。添加不同改良材料通过改良土壤性质或减少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是提高磷肥利用率和改善作物磷素营养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210d室内培养、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以甘肃河西走廊盐渍化土壤(灌漠土)为研究对象,在土壤中加入等量磷(KH2PO4)的情况下,通过研究不同用
学位
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是生长缓慢的多年生的名贵药用植物,主要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长时间种植人参,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土壤微生物总群结构变化不均以及易发生高危病害等问题,人参连作病害已成为人工扩大种植的主要限制因素。人参根病会严重损害人参的药用品质,而常用的化学杀菌剂容易出现抗药性和药物残留,不仅污染环境,还严重地威胁人体健康,生物防治成为
该研究论文通过野外研究及室内实验,详细论述了Cs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及红壤地区的分布规律、Cs分布的影响因子、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的Cs分布规律及不同粒级中的Cs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等,而且利用已建立的定量模型估算出两地区的土壤侵蚀速率,同时,比较了两地区Cs的分布规律及土壤侵蚀速率的差异,从而为土壤侵蚀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土壤侵蚀定量模型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参数依据.利用已建立的模型估算了土壤侵蚀
学位
<'
杜鹃属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杜鹃最适生长的pH值范围是4.5-5.5,是典型的嗜酸植物.杜鹃在石灰性土壤地区生长不良,新生幼叶失绿黄化,根的生长受到抑制,最后植株日趋衰亡.石灰性土壤最显著的特点是含有较高数量的Ca和HCO,同时伴随较高的pH值.该文主要研究杜鹃在石灰性土壤上生长不良的机理.
学位
稻瘟病是一种水稻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到水稻的生产以及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其致病菌为丝状真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稻瘟病菌已经成为研究病原菌、寄主植物互作的模式病原菌,受到广泛的研究。了解参与稻瘟病菌致病过程的基因生物学功能,对于阐述稻瘟病菌的致病机理,从而研发环境友好型杀菌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鉴定了稻瘟病菌的酪蛋白激酶I,并且对其在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
学位
无论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还是抵御病原入侵的过程都与极性胞吐作用紧密相关。植物Exocyst复合体在胞吐作用中行使重要功能。已有很多实验结果表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Exocyst复合体会影响花粉的萌发、花粉管的伸长,以及气孔开放等生理活动;其在细胞内移动的过程中会与植物激素的一些转运蛋白相结合,共同调控植物激素的运输与分布。近年来,EXPO这一双膜Exocyst结构的发现,使得人们对植物Exocy
学位
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植物与部分微生物建立了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一种最广泛的共生关系就是植物根系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互作形成丛枝菌根。除此之外,植物根内还包含大量的内生真菌,帮助植物抵抗逆境。这些有益菌具有生物药肥双重作用,它们的利用对于减少化学药肥用量、保护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AM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由信号交流起始的,相比于AM真菌共
学位
由软腐病原细菌Dickeya dadantii引起的甘薯茎腐病最近在中国主要的甘薯种植区爆发,急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目前还缺乏对软腐细菌有抗性的甘薯品种。一些抗生素能有效防控细菌病害,但由于可能选择耐药的人或动物病原菌的风险,已丌再允许在田间大规模使用。因此,人们对抗植物病害的替代方法的需求丌断增加。用拮抗微生物对抗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得以加速。此外,由尖端纳米技术制成的新型纳米农药已成为有前途
学位
寄生蜂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是最为多样的带毒生物群,据估算全球种类在15万到60万之间。与通常的捕食和防御动物的毒液不同,雌性寄生蜂利用毒液控制其他节肢动物的新陈代谢、发育和行为,以利于自身的后代繁衍(Mrinalini and Werren,2017)。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天敌,极具生防价值。依据寄生策略不同,将寄生蜂分为内寄生蜂和外寄生蜂两类。在寄主的血腔产卵的为内寄生蜂,在
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iae是一种蝇类蛹期的单寄生外寄生蜂,其寄主包括果蝇科Drosophilidae、花蝇科Anthomyiidae、丽蝇科Calliphoridae、家蝇科Muscidae、麻蝇科Sarcophagidae、寄蝇科Tachinidae和实蝇科Tephritidae等。该蜂是蝇类的重要生物防治物,目前在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