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改良式间隔腹腔注射CO法制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模型,使用核转录因子-KB抑制剂PDTC在造模前予以干预,观测在一氧化碳中毒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行为学、病理学变化,检测中毒大鼠各时间点海马区NF-κB、iNOS因子的表达及动态变化,以明确PDTC能否改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大鼠神经功能,并分析NF-κB/iNOS信号通路在急性一氧化碳迟发型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发现PDTC在迟发型脑病中可能存在的保护机制。方法:1.随机选取120只平均体重250g左右的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采用水迷宫试验淘汰掉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鼠,分为3个小组,分别为空气对照组(AC组n=40)、一氧化碳中毒组(CO组n=40)、一氧化碳中毒+PDTC干预组(PD组n=40),然后将每组40只大鼠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每组按染毒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进行归类。2.对CO组大鼠采用改良式间隔腹腔注射法制备一氧化碳中毒大鼠模型,AC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空气,PD组大鼠在造模前按体重给予100mg/kg的PDTC腹腔注射进行干预,之后再行CO腹腔注射造模,此过程每天持续一次,直到处死大鼠。3.在腹腔注射造模后取大鼠尾尖血行HbCO浓度测定,同时利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行为学进行检测,判断大鼠是否发生了记忆学习能力的改变,并对染毒后各个时间点的大鼠脑进行标本制作,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Blot法测定脑组织海马区的NF-κB、iNOS的表达,同时行HE染色观察其细胞形态变化,Tunel染色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染毒前后7d内各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平台运动总时间未发生明显变化,各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染毒后第14d开始,CO组大鼠潜伏期与AC、PD组相比显著延长,且AC组与PD组相比亦有明显改变,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鼠在14天左右开始伴发有行为认知学的改变。大鼠平台所在象限运动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情况也同上述一样,组间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异愈加明显,提示迟发型脑病伴发的行为认知功能缺失随着时间进展症状逐渐加重;2.大鼠动脉血HbCO浓度变化:在CO组及PD组大鼠在染毒过程中体内的HbCO浓度>50%维持时间超过16h,证实染毒成功;3.HE染色结果:CO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呈核固缩性,胞内间隙增大,胞质与胞核显示不清,细胞排列杂乱,可见坏死神经细胞被吸收后留下的龛影;AC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整齐紧密,核膜完整,核仁清晰,未见明显的神经元细胞损伤;PD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可能受到PDTC干预的保护,其形态介于两者之间;4.免疫荧光结果:AC组大鼠的海马CA1区组织中,各个时间节点NF-κB、iNOS仅检测到少量表达,且随着时间点的不同不呈现出动态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O组大鼠NF-κB的表达于染毒后增加(1d),于3d时快速增高后缓慢增高;iNOS的表达于染毒后先增加,于3d时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PD组各时间点NF-κB、iNOS的表达均较CO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CO组大鼠海马CA1区的NF-κB于3d时表达明显,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其iNOS表达于第3天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少。AC组NF-κB、iNOS仅有少量表达。PD组NF-κB及iNOS表达相对CO组减少,且各时间点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大鼠海马组织CA1区AC组各时间点仅可见极少量凋亡细胞显示,且组内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组从染毒第1天起在海马区就可以观察到凋亡细胞,在第7天是凋亡指数达到高峰,后随着时间进展缓慢下降,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其结果与CO组具有相同的趋势,但各个时间点凋亡指数均低于CO组,两者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多次腹腔间隔注射CO法能成功建立急性一氧化碳迟发型脑病模型,且具有操作简便,设备要求低,成功率高的特点。2、在大鼠染毒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可以有效的评定大鼠的记忆行为学变化,同时结合大鼠体内HbCO浓度变化和海马区组织病理学改变可以对DEACMP模型建立成功与否进行判定。3、NF-κB/iNOS信号通路参与了 DEACMP的发病过程,且通过腹腔注射PDTC能有效抑制NF-κB的表达,减少下游iNOS炎性因子的转录表达而减轻DEACMP的临床症状,减轻大鼠的记忆行为学损害,为以后临床上DEACMP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