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抗日战争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以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c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记忆是建构国家认同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资源,而战争经历作为一种重要的集体记忆,其如何被构建与重构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今我们大多数人只能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和认知相关的抗日战争信息。因此,研究重点放在中国传媒系统内的首要议程者----《人民日报》新时期以来在抗战纪念日的新闻报道情况的分析上,阐释《人民日报》在新闻报道的框架、文本和话语上是如何建构以及建构怎样的抗战集体记忆,以揭示《人民日报》为什么这样做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在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媒介话语对记忆再现与建构所造成的影响和厘清媒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如何利用框架与方法来纪念历史、建构受众集体记忆的。  本研究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人民日报》的框架建构,通过类目构建和内容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利用报道数量、版位、篇幅、体裁等,设置了回忆型议题、纪念仪式型议题和启示呼唤型议题的框架来重新解读抗战史实、建构受众的抗日战争记忆。其次,从微观上剖析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并借助于 ROST软件来分析文本数据,总结了报道文本的语义中心词汇,其中包括“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抗日战争”等语义之间的关系;其报道文本的情感态度为积极偏中性情绪倾向;从费尔克拉夫的文本、话语、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对《人民日报》的报道内容进行话语分析,重点分析新闻话语的社会实践向度,发现其利用新闻话语通过制造与再造话语意义来构建受众对抗战的记忆,一方面将受难者话语纳入国家纪念的范围中,然后置于国际社会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大背景中;另一方面选择性遗忘国民党发挥的作用,对报道主题进行浓淡处理以强化群体认同,从而对读者对抗日战争事件的集体记忆形成了主导性诠释。通过宏观与微观角度对《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建构和文本建构分析怎样建构和建构怎样的集体记忆后,重点分析了《人民日报》建构这种集体记忆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影响,阐释了《人民日报》新时期以来的新闻报道受到意识形态、国际关系和经济政策的影响来调整建构记忆的内容和方向,进而解释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人民日报》所建构出的抗日战争集体记忆会产生主体抗战记忆能够得到延续和保存、稳固和强化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影响。对《人民日报》建构集体记忆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其用框架、文本逐层建构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为主的抗战集体记忆,认为能够向其借鉴善用素材与方法,使用受难与胜利话语,淡化政治意识色彩,强化集体价值认同的经验。但是作为受众也不能过度依赖媒介建构的抗战集体记忆,以免出现记忆危机。
其他文献
本研究关注的对象是当下中国电视荧屏中一档渐趋火爆的电视节目——调解型电视节目,它可以被看做是“私人话语”走进电视媒介的表现,也可以看做是中国电视以“私人话语”的方式
国产英模电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诞生的一种电影类型,更是当前主旋律电影的中坚力量。由于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不强,这一类型在市场竞争中总是票房惨淡,情况不容乐观
期刊
本文对中老年电视相亲节目话语进行了研究。目前,相亲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广大受众的电视屏幕上,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品牌,在华夏大地上名声大震,给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们带来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