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键诱导的折叠体在分子识别和自组装方面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2203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折叠和自组装现象,大自然可以精确地利用非共价键作用来控制这些现象的发生。例如蛋白质的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DNA的双螺旋等结构都是多种非共价键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近年来,利用非共价键作用组装产生非天然的折叠体系逐渐受到超分子化学家们的重视,其中以分子内氢键为驱动力的寡聚芳酰胺折叠体因为具有可预测的二级结构、合成相对简单以及易于修饰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超分子研究的砌块和骨架。本论文主要围绕分子内氟氢键诱导的折叠体以及其在分子识别方面展开探索性研究,同时对手性折叠体的选择性识别进行了初步的考察。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研究工作中,发展了一类全新的由分子内氟氢键诱导的寡聚芳酰胺折叠体,并通过多种手段证明了无论在弱极性溶剂中还是在固相条件下,此类分子都存在着分子内氟氢键作用,并且在氟氢键的驱动下分子是以折叠的构象存在的。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该类折叠体可以非常高效的识别有机铵盐离子,并且手性铵盐对其可以产生手性诱导效应。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只要所设计的分子结构合理,分子内的氟氢键是完全可以形成的,为折叠体以及折叠体在分子识别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前一部分工作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含氟折叠体可以有效的络合富勒烯分子。进一步将多个含氟折叠体连接在一起,利用折叠体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可以更加有效的识别富勒烯分子。并且通过实验证明无论在非极性溶剂中还是在固相条件下,含氟折叠体都可以和足球烯组装成纳米纤维状结构。这种结构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有机氟与缺电子的π体系之间产生的C—F…π作用使得它们彼此相间的组装在一起。该结果的得到为利用折叠体来构建超分子材料提供了一个模型,并且为足球烯的识别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文开展的第三部分工作是以寡聚酰肼折叠体为基础的。在这部分工作中,我们利用已有的酰肼骨架,在其末端引入了手性的脯氨酸衍生物合成了一系列的手性寡聚芳酰肼折叠体。试验结果表明,手性集团的引入,诱使折叠分子以某种优势的螺旋构象存在。并且由于分子空间的匹配性,手性的酰肼螺旋分子可以选择性地识别葡萄糖分子,其与不同手性糖的结合常数之间的差异最高可达144倍。可见引入手性基团是利用折叠体特异性识别手性分子的一种有效方法。   另外还利用含氟折叠体为单体合成了一系列侧链超分子聚合物,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只在少量的客体手性分子的作用下就可以完成对整个聚合物的诱导过程,说明由于较大的空间位阻使得在聚合物诱导过程中发生了“多米诺骨牌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还在进行中。
其他文献
纳米技术、尤其是光学活性纳米材料研究方面的进展及其与现代医学技术的结合,促进了一些具有特殊光学性质的光学活性材料在肿瘤纳米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新型光学活性材料,易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具有很多优点,包括灵敏度高、仪器简单、分析速度快、线性范围宽、易实现自动化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化学发光分析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化学分析、生命分析、环境分析和医学分析等领域。近年来,将化学发光分析法和生物酶、核酸、纳米材料等新技术联用的报道,进一步增加了化学发光分析的选择性、灵敏度和应用范围。本论文基于鲁米诺-H2O2体系,利用G-四链体DNA酶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本文研究社交网站的用户交互动力,建立假设模型,通过实证数据分析,揭示出社会影响、关系动机、地位动机和用户自身习惯对社交网站中用户交互动力有显著正面
基于知识构建与多模态信息融合相关理论,提出了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学科知识地图框架,指出在资源组织上强调对多模态学科知识的集成与融合,在功能形式上表现为多维度关联的知识
学位
有机-无机钙钛矿型杂化半导体材料结合了有机和无机材料优点,并在分子水平上自组装形成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质,在许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基于第四主族金属卤化
本文探索和研究了一些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合成了一类含碳硼烷结构的金属络合物,研究了其碳硼烷化学及其催化乙烯聚合的行为。首先合成了一类新型的闭
无论在体内或是在体外,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蛋白质都会发生去折叠后的聚集现象,由原来的天然构象转变为一种特殊的聚集形式--淀粉样纤维。人们发现这种转变和许多疾病都有密切的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介质和软功能材料已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合成具有特殊物理化学特性的离子液体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本论文设
癌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对癌症发病机制的认识还不够完全。随着化学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化学家尝试利用化学小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