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碘甲腺乙酸通过整合素αvβ3参与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ma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内分泌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增龄所导致的器官功能减退、肌肉衰退以及性激素下降等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甲状腺激素对骨骼发育也至关重要,是骨骼正常成熟的保障。过量甲状腺激素会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增加,骨重建周期延长,骨转换加快,最终导致净骨密度降低,以及骨结构破坏。针对抗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是抗骨吸收药和促进骨形成药,此外还有一些靶向药物,如RANKL单克隆抗体、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和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为了规避甲状腺激素在临床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目前许多甲状腺激素类似物被研发问世。四碘甲腺乙酸(tetrac)是一种低效能的甲状腺类似物,由甲状腺素(T4)脱氨衍生而成,同时通过甲状腺激素的非基因组作用,它还可以拮抗甲状腺激素和整合素αvβ3的结合,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非恶性病变的血管增殖。而整合素αvβ3在成骨和破骨细胞中均有表达。为此我们设想tetrac是否可以通过整合素αvβ3来影响骨代谢,既可以作用于过量甲状腺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又能干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进展。本研究拟通过去势手术雌性大鼠模型,评估tetrac对骨质疏松的在体干预效果,观察其对握力、骨密度和骨微结构等的影响;同时通过体外研究探讨tetrac对T3或T4诱导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相关通路的变化,为甲状腺激素及其类似物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对12周龄的SD雌性大鼠行去卵巢手术,模拟人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按数字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势组(OVX)以及OVX+tetrac组,每组各6只。假手术组仅切除少量脂肪组织,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去势组,切除大鼠双侧卵巢,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药物干预组,在去势组基础上腹腔注射tetrac,共干预18周。用大/小鼠抓力仪测定大鼠四肢的抓力,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活体大鼠的骨密度,微量X射线断层扫描(Micro-CT)测定骨微结构。对大鼠股骨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定骨组织中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血清中PINP、CTX和TRAP,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游离T4、TSH和骨钙素。培养小鼠破骨前体细胞RAW264.7和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两种细胞系,RANKL和M-CSF诱导RAW264.7成为成熟破骨细胞,β-甘油磷酸钠和抗坏血酸诱导MC3T3-E1成为成熟的成骨细胞。加入不同浓度T3和T4刺激,再加入不同浓度的tetrac共同作用,CCK-8检测两种细胞系的活性/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TRAP染色光镜下观察tetrac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选定tetrac最佳浓度后,分组:⑴对照组(即单纯诱导组);⑵tetrac组;⑶T3刺激组;⑷T4刺激组;⑸T3+tetrac干预组;⑹T4+tetrac干预组。实时定量RT-PCR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基因、成骨细胞分化基因和整合素αvβ3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破骨细胞分化蛋白、成骨细胞分化蛋白和整合素αvβ3蛋白的表达,对成骨细胞内和培养液分别进行ALP活力测定。在tetrac和T3或T4共刺激成熟破骨细胞的同时,加入整合素αvβ3抑制剂,观察破骨细胞中MEK和ERK磷酸化蛋白的改变情况。结果:1、动物模型:(1)Tetrac干预18周后大鼠的握力、骨盆骨密度和脊柱骨密度均高于卵巢去势组(p<0.05),而各组大鼠的全身骨密度无差异(p>0.05);(2)OVX+tetrac组大鼠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密度(BS/TV)、骨小梁数目(Tb.N)、连接密度(Conn.Dn)、惯性极矩(MMI)和回转极半径(Gr.R)高于OVX组(p<0.05),骨小梁间距(Tb.Sp)、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和结构模型指数(SMI)低于OVX组(p<0.05),而各组大鼠骨表面体积比(BS/BV)、骨小梁厚度(Tb.Th)和各向异性程度(DA)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骨微结构3D成像显示OVX组大鼠的骨小梁严重破坏,骨小梁之间距离增大,tetrac干预后骨小梁较前致密。2、体外实验:(1)CCK-8检测显示0-60μM浓度的tetrac对细胞活性没有影响。(2)与对照组相比,100μM tetrac刺激后的MC3T3-E1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5),而60μM tetrac刺激后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不同浓度的tetrac加入RAW264.7细胞后,各组的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显示100μM和60μM浓度的tetrac均可削弱RAW264.7细胞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P<0.05),60μM为后续实验中选定的tetrac浓度。(4)RT-PCR检测显示Tetrac干预后,T3组和T4组的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TRAP mRNA、MMP-9 mRNA和NFATc1 mRNA)表达均下调(p<0.05),同时tetrac+T3干预组的CK mRNA水平也低于T3刺激组(p=0.024)。Tetrac+T3干预组的整合素αv和β3mRNA水平均高于T3刺激组(p<0.05)。在成熟MC3T3-E1细胞中,tetrac+T3和tetrac+T4刺激下的OC和PINP mRNA水平较T3组和T4组均无改变,T3+tetrac组整合素β3 mRNA的水平低于T3刺激组(p=0.003),tetrac+T4组整合素αvmRNA的表达较T4刺激组的增加(p=0.013)。(5)Western blot法检测T3+tetrac组的CK蛋白、TRAP蛋白和MMP-9蛋白水平均低于T3组(p<0.05),整合素αv和β3蛋白质水平均高于T3组(p<0.05)。T4+tetrac组的TRAP蛋白、NFATc1蛋白和MMP-9蛋白水平均低于T4组(p<0.05),整合素αv和β3蛋白质水平均高于T4组(p<0.05)。(6)Tetrac加入后,T3和T4组的细胞内ALP活性均增高(p<0.05),但培养基中ALP无变化。与对照组(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相比,tetrac组细胞内ALP活力也增高。(7)Tetrac+T3组和tetrac+T4组中RANKL刺激的RAW264.7细胞内MEK的磷酸化水平均较对应的T3和T4刺激组降低(p<0.001)。整合素αvβ3抑制剂+tetrac+T3组p MEK水平高于tetrac+T3组(p=0.023),而加入整合素αvβ3阻断剂后tetrac+T4组的p-MEK水平无改变(p=0.711)。Tetrac+T4组细胞内p ERK水平低于T4组(p<0.001),tetrac+T3组细胞内p ERK水平与T3组相比无差异(p>0.05)。整合素αvβ3抑制剂+Tetra+T3组p ERK水平高于tetra+T3组(p<0.05),而加入整合素αvβ3阻断剂后tetrac+T4组p ERK水平升高(p<0.05)。结论:1、Tetrac改善卵巢去势术所致的骨质疏松大鼠的握力、骨密度和骨微结构。2、Tetrac抑制甲状腺激素刺激下的破骨细胞活性,而对甲状腺激素刺激下的成骨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Tetrac阻止了T3刺激的破骨细胞MEK磷酸化,和T4刺激的破骨细胞ERK磷酸化;整合素αvβ3选择性抑制剂Cyclo-(-RGDfk)逆转了Tetrac+T3组MEK和ERK的磷酸化,仅逆转tetrac+T4组ERK的磷酸化。Tetrac可能是通过整合素αvβ3介导MAPK信号通路来调节成熟破骨细胞的分化。综合显示tetrac主要作用于甲状腺激素诱导的破骨细胞,可能有助于防治骨质疏松症。
其他文献
目的: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对其进行组织学分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s)所占比例高达85%,其余为小细胞肺癌。在世界大部分地区,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0-20%。尽管目前肺癌的靶向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的耐药始终困扰着临床治疗
前言:喉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东北地区高发,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喉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超过半数的喉癌患者确诊时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浸润和淋巴转移。喉癌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喉癌患者五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目前,喉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和放疗为主,缺乏早期诊疗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因此,深入研究喉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将有利于发现喉癌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标,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肿瘤异
目的: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在我国很常见[1],常伴发多种并发症[2],肝肾综合征(HRS)是其中之一。严重肝损伤发生时,患者体内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及TNF-α明显增加[3-4],TNF-α通过增加PKC-α活化上调肾小球平滑肌细胞和系膜细胞内1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1)表达,导致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异常增高,造成肾灌流压增高,滤过率下降[5-7],导致进行性、功
前言:胶质瘤是以神经胶质细胞为起源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依据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最新脑胶质瘤的分级标准,将胶质瘤分为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室管膜胶质瘤、脉络丛肿瘤及胚胎性胶质瘤。有低级别胶质瘤(I、II)和高级别(III、IV)胶质瘤两大类。高级别的胶质瘤恶性程度远远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临床上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或联合治疗等,但是胶质
目的:原发性高血压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病因复杂,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证明炎症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是炎症引起高血压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慢性、低度炎症多见于非感染性疾病。其病变特征与急性炎症完全不同。急性炎症通常由外源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引起。相反,轻度炎症通常由组织损伤引起的内源性物质诱发,可以长时间持续存在,造成组织损伤、
目的: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引发的多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国人健康。在所有慢性疾病中,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引起的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正常患者。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骨质疏松,T2DM诱发的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更加复杂,其骨密度的变化程度不明确,可能降低,不变甚至升高,导致骨折主要的原因往往是骨脆性增加,其具体的发病机
目的:通过对各类型右室流出道梗阻畸形(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RVOTO)胎儿进行超声心动图研究,分析RVOTO胎儿心脏结构改变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相应的心肌力学改变,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各类型RVOTO
目的:肝肾综合征(HRS)是在肝衰竭基础上出现的功能性肾衰竭,是晚期肝病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重症肝炎、肝硬化者合并HRS的一般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约70%。尽管临床上对已发生HRS的病人积极地采取扩容、收缩血管等治疗措施,但绝大部分病人肾功能仍然无法改善[1]。肝硬化的患者HRS的发展预示着预后差,如不进行肝移植,通常肾功能衰竭进行性加重,导致死亡[2]。目前认为,HRS是肾脏循环体系中血管
目的:胃癌在全球范围内仍旧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并在2020年引起超过1000000例新增病例和大约783000的死亡病例(相当于全球每12例死亡病例中有1例死于胃癌)。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近年来在胃癌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分子机制以及治疗选择和策略的理解和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胃癌对公共卫生的威胁程度仍然很高。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
目的: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位原因,肺癌中超过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NSCLC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有60%~70%的患者在首诊时已处于晚期,预后常较差。目前NSCLC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由于NSCLC具有遗传异质性,个体差异较大,5年生存率改善仍不明显。近年来阿片生长因子(opi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