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重危患者留置尿管表面生物被膜(biofilm,BF)的形成情况。2分析重危患者留置尿管表面BF形成的危险因素。3比较体外不同冲洗法在清除尿管表面BF中的作用。方法1选择入住重症监护科(SICU)且治疗过程中需留置尿管的重危患者50例,拔除或更换导尿管时观察尿管表面改变情况并留取尿管标本做微生物鉴定与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2用单因素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年龄、尿管留置时间以及24h尿量等11项研究因素对重危患者留置尿管表面BF形成的影响。3体外试管内制备尿管白色念珠菌BF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输注式冲洗组及注洗式冲洗组,对照组不行冲洗,冲洗组每隔12h冲洗1次,分别在12,24,48,72h时取出尿管标本,SEM下观察三组尿管表面白色念珠菌BF形态。结果1 50例尿管标本中,尿管表面改变Ⅰ级22例(44%)、Ⅱ级9例(18%)、Ⅲ级19例(38%);微生物培养阳性31例(62%),阴性19例(38%),检出微生物以白色念珠菌、大肠埃希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居前三位;BF主要在尿管内壁形成,尿管内壁BF形成29例(58%),无BF形成21例(42%);随着尿管留置时间延长,微生物培养阳性率及BF形成率增高;随着尿管表面改变情况的加重以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的增加,尿管表面BF形成率逐渐增高。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性别、尿糖定性以及抗生素使用种类在BF形成组与无BF组间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管留置时间与重危患者留置尿管表面BF形成高度相关,P<0.05。3在白色念珠菌BF形成早期,三组尿管表面均为酵母样细胞所附着,冲洗组细胞附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随着BF成熟,尿管表面呈现菌丝样细胞的附着并逐渐成熟变厚,三组BF的厚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输注式冲洗组及注洗式冲洗组。结论1重危患者留置尿管微生物培养阳性率高,且微生物菌谱具有特殊性;重危患者尿管表面BF主要在尿管内壁形成;内壁BF的发生率高,形成时间短;肉眼观察尿管表面改变情况以及微生物鉴定结果与BF形成呈正相关。2尿管留置时间是重危患者留置尿管表面BF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APAcHEⅡ评分、性别、尿糖定性以及抗生素使用种类是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护理过程中应完善重危患者尿管护理措施,注重对BF危险因素的评估,并对高危患者实施重点护理。3 BF形成早期,冲洗能发挥较好的清除作用;BF形成后期,冲洗无法彻底清除尿管表面BF,但冲洗能延缓BF形成与成熟的速度;在冲洗方式的选择上,注洗式冲洗法对尿管BF的清除效果优于输注式冲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