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手法牵引复位后患肢内旋位固定是肩关节前脱位传统的治疗方法,但这种固定方法的肩关节再脱位率很高。如何降低肩关节再脱位率就成了肩关节脱位治疗的重点。近年来有学者发现损伤的肩关节组织在外旋外展位时更利于愈合,因此提出利用外旋外展位支架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脱位的理念,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也进行了相关的治疗研究。但是,国内鲜有类似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固定组别的肩关节再脱位率、支具舒适度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探究固定体位、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肩关节再脱位率的影响。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48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内旋位(IR)固定组(24例)和外旋外展位(ER)固定组(24例),就诊时患者平均年龄为37.3±1.1岁,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7例。复位成功后肩关节置于不同固定体位固定3周,3周后拆除固定支具,2月后行肩关节MRI明确肩关节周围组织损伤修复程度,拆除固定装置后继续电话随访12个月。记录入组患者12个月间肩关节再脱位人数,完善相关评分,最后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48例入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失访2例。随访12个月,IR组中肩关节再脱位9例;ER组中肩关节再脱位2例。比较不同固定组肩关节再脱位率的差异,P<0.05,差异有显著性,认为ER组肩关节再脱位率显著低于IR组。IR组中男性再脱位7例,女性再脱位2例;ER组中男性再脱位2例,女性再脱位0例;分别比较两组中不同性别再脱位率的差异,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显著性,认为不同固定组中不同性别的肩关节再脱位的发生无明显差别。IR组中18-30岁患者再脱位5例,31-65岁患者再脱位4例;ER组中18-30岁患者再脱位1例,31-65岁患者再脱位1例;比较两组中不同年龄段肩关节再脱位率的差异,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显著性,认为不同固定组中不同年龄段的肩关节再脱位率无明显差异。使用视觉疼痛评分表(VAS)比较不同固定支具的佩戴舒适度,P<0.05,差异有显著性,内旋位固定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外旋外展位固定组的VAS评分,内旋位固定组支具佩戴更舒适。使用肩关节功能评分表比较不同支具固定后的肩关节功能,P<0.05,差异有显著性,外旋外展位固定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内旋位固定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外旋外展位固定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更佳。结论:外旋外展位固定组的总体肩关节再脱位率显著低于内旋位固定组;而外旋外展位固定组和内旋位固定组中不同性别、年龄段的肩关节再脱位率没有显著差异。虽然外旋外展位固定支具的佩戴舒适度欠佳,但外旋外展位固定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更佳,能加快肩关节周围损伤组织早期、完整的修复。运用外旋外展位外固定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