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灵哲学中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了解自己和他人,即我们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思想等进行识别。人类最明显的社会特征是对他人心智进行阅读,即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心智状态进行归因。对他人的心智状态进行表征,即所谓的读心术,是对他人心智活动概念化的过程,是社会创作的根基。从人们日常的言谈举止,到政治经济活动、甚至到我们的道德感,都离不开读心术,那么读心术是如何完成的,哲学家对此一直争论不休。近年来神经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模拟理论研究之于读心问题的回答。文章第一部分对“心智状态”概念进行解释,对读心的认识论起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读心的几种心理理论进行对比,说明并指出模拟理论的路径是一种更为理想、更具解释力的实现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模拟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关于模拟理论的不同版本进行说明,指出不同版本的模拟理论操作进程之间的不同。文章第二部分对模拟理论的基本内容、核心特征、可能进程及呈现方式进行了重点论述。首先对模拟理论实现机制与核心特征进行了阐述,在理论层面对模拟理论进行全面的把握;其次通过四个模型的建构和说明阐释了模拟理论的可能进程,四种模型的建构,使模拟理论的操作进程更清楚明了,尤其是镜像神经模型,为模拟理论的实现奠定了神经生物学的基础;最后从镜像神经元入手,指出镜像神经是读心实现的中介,是模仿和理解他人的中介,分析了低阶读心、高阶读心过程中,模拟理论的具体应用,对模拟理论在读心中的呈现给予实证性的解读。文章第三部分首先探讨模拟理论在其他领域的运用,其次试图运用综合性的视角,对模拟理论融合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全面的模拟读心的路径,通过全面的模拟理论,来实现他心认知。模拟理论的发展借助神经科学、脑科学的研究,通过实验的方式和手段,将传统的读心问题科学化,摆脱了以往解决读心问题的思维模式——哲学的沉思,为读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好的研究策略,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