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海草房聚落微气候环境研究——以东楮岛村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4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对居住环境形成了朴素科学认识,在营建房屋时以被动适应不利气候因素为先导,本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周边地理气候特征,突破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建造了诸多颇具生态特色的传统聚落,如山西窑洞聚落、福建土楼聚落、云南竹楼聚落等。这些传统聚落虽形态各异,但都蕴含着巧妙适应地域气候环境的生态智慧。  胶东沿海地区的海草房聚落就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一种极具生态特色的滨海聚落。当地渔民在适应沿海气候的过程中,因势利导,有效利用,将不利气候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营造了舒适的聚落微气候环境,其中的营建策略为胶东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本文首先分析了胶东沿海气候特点,并从宏观聚落形态、中观街巷形态、微观建筑三方面,分析海草房聚落应对胶东各气候因素的措施,总结沿海气候条件下海草房聚落的生态策略;其次,以东楮岛村为典型代表,对其街巷空间、广场空间、院落空间和室内空间的温度、湿度和风速进行实测,定量分析海草房聚落的微气候环境;并采用预计热感觉指数(PMV-PPD)对该村微气候环境进行了评价,得出东楮岛村微气候环境总体舒适的评价结果;运用PHOENICS和ECOTECT模拟软件对东楮岛村微气候环境模拟,模拟结论与实测结果相吻合。最后,用PHOENICS对东楮岛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进行模拟,结果显示东楮岛村新农村建设方案对原聚落微气候环境基本无影响,且有益于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方案可行。本文又对海草房本身提出节能改造意见,并用ECOTECT对改造后的建筑进行模拟检验,结果显示节能改造效果良好,能够改善目前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本文研究成果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建筑设计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从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的视觉霸权现象及其产生的问题出发,引发对空间触觉特性的讨论,强调材料和空间作为建筑设计中并行的两条基本线索在建筑历史发展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获得通过和颁布,宣布了城市规划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界定了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和范围,但《城市规划法》只是赋予了
本文以朱启钤先生流传于世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核心,并尽可能综罗相关的史料,通过对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两方面的系统考察,深入探究了朱启钤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缘起:通过对在中国营造
办公空间是现今城市中人们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办公环境及人们的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智能化管理及新技术设备不断引入和快速升级或更新,公司的
受常州市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以及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中德合作“扬州—常州生态城市”项目之一的常州“北港生态住宅小区”项目起草招标
传统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根植于农业文明,所代表的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地方特色、与人的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居住建筑形式。然而随着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越来越
本文通过案例研究,运用专业绘图和模型软件,对部分建筑结构层层分解,明确其结构设计层次与建筑表现层次间的关系,并对部分混合结构建筑体系与单一结构体系效能进行比较,总结了钢木
现在进入了一个策划的年代,人们做事情越来越理性,可谓“三思而后行”(《论语》),用之于我们的建筑行业,可以说思就是策划,行就是设计实施。建筑工程也不例外,建筑也需要策划。越是
住宅是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料。在国外,房地产业则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房地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同时受“房地产热”、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强劲推动,城市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而将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市)通过撤县设区行政区划调整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