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鱼类常年生活在-1.9℃的南大洋中,目前已知鱼体适应这种低温的一个机制是进化出了抗冻糖蛋白(antifreeze glycoproteins,AFGPs),而南极鱼卵被产在海水中,无AFGPs的保护,那么南极鱼卵在这种低温环境下是如何存活的呢?卵壳蛋白(zona pellucida,ZP)是一类识别精卵结合的蛋白,已有研究表明,南极鱼Notothenioids亚目鱼类ZP基因发生了大量扩增,可能与南极鱼适应极端寒冷水域有关。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卵壳蛋白ZPC5(zona pellucida c5,ZPC5)在南极鱼卵巢中大量表达,但是其具体功能尚不清楚。实验室前期研究从鳞头犬牙南极鱼的卵巢中克隆得到了三种Dm ZPC5基因(Dissostichus mawsoni zona pellucida c5,Dm ZPC5),分别命名为Dm ZPC51(zona pellucida protein ZPC5 isoform 1)、Dm ZPC52(zona pellucida protein ZPC5 isoform 2)、Dm ZPC53(zona pellucida protein ZPC5 isoform 3),且编码的蛋白质长度逐渐缩短。为了明确Dm ZPC5是否参与鱼类抗冻过程及其低温下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中过表达Dm ZPC5,随之给予CHO细胞一定程度的低温处理,通过统计CHO细胞的存活率,来探讨Dm ZPC5在鱼类抗冻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Dm ZPC5有可能参与南极鱼鱼卵抗冻过程。具体结果如下:1)将从实验室获得的Dm ZPC5重组质粒进行测序鉴定,测序结果表明,三种Dm ZPC5基因编码区全长分别为1629bp、1482bp、1389bp,其所编码的氨基酸数目分别为543、494、463。2)重组质粒双酶切电泳结果显示,Dm ZPC51、Dm ZPC52、Dm ZPC53基因重组质粒载体经双酶切电泳后,均有两条对应的电泳条带,表明目的基因均正确插入到p IRES2-EGFP载体上。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目的蛋白Dm ZPC51、Dm ZPC52、Dm ZPC53均能在CHO细胞中高效表达,0℃低温处理后,CHO细胞内的Dm ZPC5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37℃培养,表明了低温下Dm ZPC5的稳定性与温度相关,即外源蛋白Dm ZPC5在低温下更稳定。4)存活率检测结果发现,过表达Dm ZPC5的CHO细胞在0℃处理16 h后,其存活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01),-2℃处理4h、8h后,存活率也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1),证明Dm ZPC5在低温下可以促进细胞的存活。并且Dm ZPC51、Dm ZPC52、Dm ZPC53对CHO细胞的存活率影响各不相同,瞬时表达Dm ZPC51蛋白的CHO细胞存活率最低,瞬时表达Dm ZPC53蛋白的CHO细胞存活率最高。5)对低温处理的CHO细胞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外源性蛋白Dm ZPC51在0℃低温处理后,蛋白聚合体明显上调,而Dm ZPC52、Dm ZPC53均无蛋白聚合体的产生,仅有蛋白单体量明显上调,这可能与其在低温下对CHO细胞的存活率差异有关。总而言之,本研究通过对瞬转Dm ZPC5的CHO细胞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探讨了CHO细胞内Dm ZPC51、Dm ZPC52、Dm ZPC53的蛋白表达量变化以及CHO细胞在低温下存活率。第一方面,低温下,CHO细胞中Dm ZPC5蛋白表达量较37℃高,有可能外源性Dm ZPC5蛋白在低温下更稳定;第二方面,低温(-2℃)处理后,CHO细胞的存活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这个低温处理的温度与南极水域的温度相近,为我们以后研究南极鱼低温适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第三方面,Dm ZPC51、Dm ZPC52、Dm ZPC53在低温下表现出的蛋白特性各异,这为后期研究南极鱼的低温适应化进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