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保理作为一项集资金融通、账务管理、应收账款收取和坏帐担保多项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性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其中间业务发展的创新成果之一。尽管从国际保理进入中国市场时起,众多学者和实务界人士都在将该业务与信用证、托收、汇付及出口信用保险进行比较,并得出国际保理业务占有较大优势的结论。然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的国际保理业务规模虽较之引入初期有所增长,但仍与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符。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国际保理业务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中国商业银行全面快速地发展国际保理业务,而突破这些瓶颈的对策何在?这些问题成为本文研究的主题。本文主要由导论及正文两部分构成。在导论中,本文结合国际贸易及国际结算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并针对已有的相关文献做了综述。本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商业银行与国际保理业务的联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商业银行提供的国际保理业务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中国,商业银行更是在这一业务的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首先,尽管中国国际保理市场已有非金融机构介入,但商业银行仍然是中国国际保理业务的主要交易主体。其次,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中国国际保理业务交易主体的较好选择。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在国际贸易业务量直线上升、金融业务全面开放以及同业竞争加剧的情形下,发展好国际保理业务意义重大。第二章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从业务规模和种类两方面描述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现实状况。目前,中国国际保理业务处于供给主体单一、需求主体错位、国外规范性文件与国内基本法规相冲突、国内专门立法及监管缺位的生存空间之中。在这种环境下的国际保理,从业务规模来看,尽管己经开始逐渐呈增长趋势,但是仍比同期的西方国家、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的业务规模相去甚远,且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符。从业务种类来看,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的国际保理业务主要是出口保理,其中以有追索权保理为主。第三章是本文的基石,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保理的瓶颈。在结合现实业务发展状况对已有观点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商业银行突破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瓶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突破自身在经营国际保理业务方面的障碍,特别是从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防范及产品定价这两方面入手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后文主要从上述两方面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时涉及法律适用风险、承购债权相关风险、履行国际保理协议中遇到的风险及进出口商信用风险等多重风险,亟需商业银行完善和加强风险防范对策。同时,由于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进出口商对国际保理的认知程度不高以及保理价格主要由国外进口保理商拟订等原因导致中国国际保理业务价格存在偏高倾向,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接受这一较高价格。第四章在介绍欧洲国家和台湾地区国际保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其业务发展的模式及风险防范的途径。在业务主体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通过与国外著名金融机构合作成立专业保理公司。在业务发展形式方面,应采用国际先进的EDI系统和网上交易手段。在风险防范和转移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加强与保险业务的联合。第五章针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中的瓶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以商业银行改革及社会征信体制的逐步完善为契机发展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商业银行的全面改革奠定了中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制度基础。同时,中国信用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国际保理业务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讲,商业银行应抓住这样的契机,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使其成为中间业务的一个亮点。第二,完善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鉴于国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可能遇到诸多的法律风险,为有效控制和规避法律风险,银行保理商在国际保理具体操作中应在保理合同中明确关于适用法规的约定,解除纠纷的法律适用风险;加强贸易主体及贸易背景的审查,明确出口商关于转让债权的书面承诺;慎重制订核准应收账款和未核准应收账款的条款,避免不合格账款带来的意外法律风险及构筑有效的追索权和补偿机制。针对信用风险,本文提出了信用风险防范的事前对策,包括信用分析、信用额度控制和交易过程控制。第三,消除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可行途径降低业务价格。首先,通过获取或施放市场信号来平衡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设计合理的契约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选择以及建立良好的国际保理市场规范制度等措施消除导致国际保理价格偏高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其次,通过加大国际保理业务的宣传降低客户对国际保理成本的不确定性。最后,依靠扩大业务规模及改善信用环境的方式降低保理商成本,以降低保理价格。并通过与国外保理商合作及大力发展进口保理业务,争取到定价的主动权,从总体上降低中国保理业务的价格水平。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思路具有新颖性。国内不乏研究阻碍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文献,但分析的因素数量虽多却不深入,且未与现有业务状况相结合。本文在总结已有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保理的改进状况,专门从风险防范和产品定价两方面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二,研究资料的完善。目前,国内缺乏对发达国家专业保理公司和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具体运作特点及模式的研究,已有文献仅限于在数据和大体特征上对中外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概况进行初步比较。本文在翻译整理外文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欧洲发达国家发展国际保理的特点并做相应评价。第三,研究方法上突出了对案例分析及实证分析的运用。在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宏观环境及现实状况时,引用了最新的数据以及银行开展该业务的现实资料。从风险和定价两方面分析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瓶颈时,运用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案例,确保了文章理论观点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