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高架轨道站点地区的空间集约化塑造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ho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有限的城市资源以及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所引起的郊区化,柏林重新意识到通过公共轨道交通促使城市空间精明增长的重要意义。特别在两德统一之后,围绕轨道站点的城市开发日趋频繁,站点地区逐渐形成了高效利用和组织的空间模式。本文基于对柏林Stadtbahn沿线站点的调研和分析,归纳总结出站点地区空间集约化的方式和不同类型站点地区空间集约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柏林给予上海的借鉴和启示。   全文总共分为两个部分与五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内容和方法的介绍,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第一章通过相关文献的综述,明确了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进一步阐明了高架轨道站点地区的空间构成要素和集约化的定义。第二部分着重对柏林Stadtbahn高架轨道站点地区进行调研与空间集约化的分析,包括第三章、第四章与第五章。第三章对柏林Stadtbahn高架轨道站点地区的空间集约化塑造方式进行分析和归纳;第四章对不同类型站点地区的空间集约化塑造特征进行研究,进而归纳出不同的空间集约化类型。第五章首先对柏林高架轨道站点地区的空间集约化进行经验总结,再对上海高架轨道站点地区进行有针对的调研分析,最终以此为基础提出柏林给予上海的启示。
其他文献
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随着各种建筑思潮的悄然出现,建筑空间设计上的变化也是纷繁复杂的。在当代日本及部分西方建筑设计实例中,一些空间设计所体现的共性是值得关注的:他
桑丘-玛德丽德霍斯的建筑空间以其纯净的形态,贯彻始终的手法,丰富的空间体验而为人们所熟知,特别其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建筑空间形式和音乐手法不无关系,能引起人们对时间和空间
据调查,绝大部分人都希望住在低层带花园的高级住宅中,原因之一是这种居住占天占地,独立门户。围合的空间提供较强的领域性和安全感,也适宜老少活动。尤其是儿童在其中更容易交友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层出不穷的规划设计作为“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干预,为新城区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塑造空间形态的工具。而另一方面,空间发展有其自组织的客观规律,空间
学位
抽象性既是创作思维的典型特征,又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和形式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建筑抽象性的讨论,提起人们从思想上意识到创造性与抽象性
“耕读文化”蕴育下的楠溪江传统村落,恬静自然、灵秀与古朴并存,是中国四大民居之一。作为其重要特色的建筑外部空间生机勃勃、热闹非凡,这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户外生活趋
本文主要研究双重身份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及管理措施,以及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在本文中,双重身份文化遗产指我国同时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即历史文化名
建筑学很长时间以来,秉承自然界中材料及物质定律的逻辑,一直在几何领域中徘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维特鲁维在《建筑十书》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被认为是评判建筑价值的
城市美自古以来就是设计师、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构成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城市美学的角度对影响屋顶发展的经济、技术、地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