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2年年底之前,联想、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一直雄踞中国个人电脑制造业的前三名。可是随着Dell等跨国企业在中国迅速扩张,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企业的份额正在逐渐滑落。纵观国内PC巨头,不难发现他们具有一个有意思的共性——这些企业都是由学术机构创办的(如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除上述的PC巨头外,中国一流的软件企业东软也是一家由学术机构(东北大学)组建的企业。实际上,在中国,这种由学术机构来创办企业的模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中国每个省都有这种形式的企业)。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01年年底,全中国共有5039家校办企业,其中五分之二属于科技型企业。另外,据称还有一千多家由研究院所创办的企业。本文中,作者按惯例将这些由学术机构(包括大学和研究院所)创办的企业称为“校办/院办企业”(Academy-run Enterprise)。这些校办/院办企业不同于通常所指的“spin-off企业”。国外的spin-off企业一般是某个学术机构的前任研究人员个人或者小团队用他们的“职务外发明”(业余时间所获取的研究发明)和“自己筹集的资本”(经常来自于亲族或者朋友)创办的企业(Roberts 1991,OECD 2002)。而校办/院办企业一般都由学术机构组建、掌管人事关系和进行行政管理。换句话说,校办/院办企业没有“脱离”(spin off)原先的学术机构,而是与原单位通过某种关系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校办/院办企业没有剥离,而是几乎附属于原单位。因此,作者把中国校办/院办企业视为不同于一般“spin-off企业”的“spin-around企业”。长期以来,这些校办/院办企业都被当作中国高科技产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年来,这些企业的数量逐渐减少,在中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相应减弱。同时,围绕中国学术机构的功能展开的辩论(比如大学是否应当办企业)也随之升温。实际上,关于学术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System )中的角色问题,以及理想的“产-学”关系( Academy-IndustryRelationship)的争辩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随着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涌现,知识被普遍视为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学术机构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