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移民是被赋予了具有扶贫和生态建设双重功能的特殊的人口迁移过程,其实质是区域空间重构的过程,是各种空间要素在迁入区地域范围内的重新组合与再结构化的过程,也是国土空间上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人文地理过程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结果,是人地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生态移民过程中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再结构化过程显著地改变着区域陆地表层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影响区域人文地理过程。生态移民以人口空间过程为基础的包括经济空间过程、基础设施过程和社会文化空间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改变着迁入区的区域空间格局,而其不同空间过程的组合变化程度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人口迁移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宁夏生态移民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包括人口空间过程、经济空间过程、基础设施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空间过程在内的4个维度的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指标体系;运用等比例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法计算样本村和样本户数;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法获取研究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生态移民村人口空间过程、经济空间过程、基础设施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空间过程进行空间模拟,获取人口空间过程指数、经济空间过程指数、基础设施过程指数以及社会文化空间过程指数;通过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到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指数,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诊断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的空间分异因素;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提出差异化的调控对策。经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宁夏生态移民村HGPI呈缓慢增加趋势,表明生态移民村各系统不断优化,不同系统之间趋于协调,各空间要素在生态移民村内实现整合,可持续水平不断提高。从不同区域来看,引黄灌区生态移民村HGPI高于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村HGPI,表明引黄灌区生态移民村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于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村可持续发展水平。(2)从不同生态移民时期来看,不同区域吊庄移民时期HGPI最高,说明该时期生态移民村内部各要素协调程度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其次是易地生态移民时期和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时期;而“十二五”以来的中南部生态移民时期HGPI较低,说明该时期生态移民村内部各要素协调程度不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3)从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来看,研究期间,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增加显著。引黄灌区吊庄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依次为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080)>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933)>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763);易地生态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依次为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233)>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927)>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874);中南部生态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依次为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337)>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303)>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010)。中南部地区易地生态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为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989)>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907);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为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106)>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073)>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904);中南部生态移民时期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HGPI的排序依次为跳跃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115)>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均值2.063)>楔型生态移民村(均值1.863)。(4)宁夏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性。整体看来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和移民人均收入水平低是不同生态移民时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只是不同生态移民时期程度上存在差别。此外,不同生态移民时期,部分生态移民村位于偏远地区,距离中心城市较远,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增加了移民的经济商贸以及求学、就医的成本;生态移民村存在基础设施网络不健全,移民生活信息化水平不高以及移民政策满意度不高等现象。从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来看,不同地理空间结构生态移民村普遍存在移民收入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移民科技综合素质低、缺乏致富技能和致富项目。镶嵌型生态移民村和楔型生态移民村存在妇女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而楔型生态移民村移民邻里关系状况不佳以及民族习惯了解程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此外部分跳跃型生态移民村、楔型生态移民村存在移民居住环境质量差和缺乏致富资金的现象。(5)依据对宁夏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的分析以及影响因素探测,提出了不同生态移民村人文地理过程的差异化调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