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页岩分布较为广泛,而针对其残留烃层的标定与评价较为缺乏。本文以长岭凹陷吉页油1井青山口组一段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资料基础上,应用有机岩石学和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技术方法,建立长岭凹陷青一段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剖面,深入开展高丰度残留烃层系标定与分级评价、残留烃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成条件等方面研究,以期对于该地区青山口组页岩油气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在系统采集吉页油1井青一段岩心样品基础上,通过总有机碳、游离烃含量(S1)、生烃潜量(S1+S2)与氯仿沥青“A”的分析,结果显示,吉油页1井青一段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其中青一段上部和下部分别以以Ⅱ1和以Ⅱ2型为主,青一段上部的页岩油前景优于下部。建立了吉页油1井青一段测井资料地化模型,并进行泥页岩分级评价,结果表明,吉页油1井青一段泥岩以Ⅱ级烃源岩为主,约占53.34%,部分为Ⅰ级烃源岩,占26.65%,三级烃源岩较少,仅占15.31%,并且各级别烃源岩多呈互层式分布。通过对吉页油1井泥页岩残留烃分子地球化学剖析发现青二段、青一段上层组与下层组之间存在显著分子组成差异。生标特征表明:青一段泥页岩其原始水介质环境为淡水湖相的弱还原环境;而青二段泥页岩其原始水介质环境基本也为弱氧化环境。青一段下层组的重排化合物最为发育,而青二段重排化合物最不发育,青一段上层组次之。上述各类化合物分布一致的三种形式表明,三个层段泥页岩发育的沉积环境与生源输入存在一定差异性。根据青一段上层和下层组的含油砂岩与相近层位的泥岩残留烃的分子对比,发现青一段上层和下层的泥页岩残留烃与不具亲缘性。从倍半萜、三环萜烷、五环三萜与甾烷组成等分子组成上,均显示下层组中含油砂岩原油来源于下层组泥页岩所生烃类。由此可见,吉页油1井青一段上层组与下层组泥页岩分别自成体系,为两套独立的含油气泥页岩系统。建立了泥页岩残留烃连续抽提的方法,并揭示了泥页岩残留烃运聚规律。根据吉页油1井青一段泥页岩连续抽提实验所得的游离态滞留烃含量分布来看,游离态滞留烃含量,随深度变化比较显著。青一段下层组砂层上下泥页岩所生烃类向两段薄夹砂层运聚。下层组可动烃含量在三段薄夹砂层呈现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