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模拟的受控扩散凝固中熔体混合过程与形核率的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传统铸造工艺得到的铸件,不但初生相多为粗大的树枝晶,而且还容易产生缩松、缩孔和热裂等缺陷。因此,为了得到具有预期微观组织的优质产品,开发了许多凝固技术。但是因不能大规模生产、需要昂贵的设备或严苛的外部条件而使其应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受控扩散凝固技术来克服铸造此类铸件所面临的挑战。受控扩散凝固是将两种特定成分和温度的母合金快速混合以获得需要的目标合金。该工艺可以获得细小组织的铸件,且晶粒呈非枝晶形貌。但是本文并不是将高温母合金倒入低温母合金后,再机械搅拌以加速混合,而是将两种母合金同时倒入同一容器,利用对流作用进行混合。由于混合过程复杂多变,通过实验观察很难澄清母合金的混合过程与晶粒细化机理以及工艺参数的影响机理。因此,本文以亚共晶Al-8%Si合金为目标合金,采用Fluent软件模拟研究了受控扩散凝固的强制对流混合过程中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分布,进而预测了随后凝固时的形核率,然后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出以下结论:1、受控扩散凝固的混合过程中,在湍流所产生的涡流扩散和主体对流扩散为主的宏观混合下,可以使两种母合金在没有机械搅拌的作用下形成宏观上温度、成分均匀的混合熔体,这是优于传统受控扩散凝固的混合过程。2、受控扩散凝固的混合过程提高了熔体的传热和传质能力,使混合熔体形成大量微观上成分、温度不同的区域,而混合熔体的温度仅过热几度。因此,在随后的凝固过程中,混合熔体中过冷的高溶剂含量的区域形核,增加了形核率,从而使晶粒得到细化。3、随着母合金成分中Si含量降低,混合熔体的温度场和浓度场更加均匀,但是温度场的整体温度更高,导致形核率由52%降低到11%。4、随着母合金温度的升高,浓度场均匀的更快,而混合熔体的平衡温度比目标合金的液相线温度也更高,使熔体中过冷区域减少,形核率由52%降低到0。5、随着混合时间的缩短,母合金熔体的流速更快,混合过程中的对流作用更强,温度场和浓度场更均匀,同时形核的区域增加,形核率由38%提高到52%。6、实验结果显示:Al-8%Si合金初生α-Al晶粒的尺寸随母合金成分、母合金温度、混合时间的变化趋势与上述预测结果相符,说明用Fluent软件模拟受控扩散凝固中的混合过程及定性预测形核率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随着绿色制造业和结构轻量化的快速发展,铝合金与镁合金的搅拌摩擦焊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应用广泛并且发展迅速。但是由于铝合金与镁合金的搅拌摩擦焊容易在接头中生成脆硬的IMCs进一步演化为化合物层,导致接头的性能大大降低。因此如何抑制和减少铝/镁异种合金搅拌摩擦焊过程中的IMCs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难点。从抑制和减少脆硬金属间化合物以及提高接头性能入手,本文以2024-T3铝合金/AZ31
本研究采用火焰喷涂技术和感应重熔加强制冷却的方法,在不同的感应重熔温度(800℃、900℃、1000℃、1100℃、1200℃)下制备了WC强化的Ni60/20%WC定向结构涂层,研究不同感应重熔温度对WC强化的定向结构涂层中晶界和晶粒的形态、生长行为、元素分布及其性能的影响,确定出最佳的重熔温度;之后采用不同工艺,在确定的最佳重熔温度下,制备不同含量WC(5%、20%、35%、50%)强化的Ni
疲劳断裂是承受循环交变载荷的机械零部件和结构件最主要的失效形式,实际工程构件大多在复杂的外部载荷条件下工作,同时,其结构存在许多几何不连续的部位(缺口),二者共同作用导致机械构件承受多轴交变应力作用。在整个服役期内,疲劳损伤逐渐累积,导致构件性能不断劣化直至疲劳断裂。如今,在多轴疲劳问题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也形成了几类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但将基于光滑试件提出的模型运用于应力状态更为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然而,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随着路面服役时间的增加,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形式将逐渐显现出来,从而对路面的使用寿命造成重大影响。其中沥青路面的原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从而全面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
热喷涂技术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表面处理技术,可以强化、改性、修复机械零部件表面,赋予表面新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但热喷涂技术仍存在着涂层孔隙率高、结构缺陷多、基体与涂层结合强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涂层的性能,限制了热喷涂技术的应用。因此,通过热喷涂工艺参数调控,建立涂层化学性能、微观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获取特定的结构和性能尤为重要。但是,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实验观察和检测技术无
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机床行业正朝着高速高精的方向发展,而传统以铸铁或钢材为主的机床构件的性能优化已接近极值,因此,寻找一种高性能的新材料以满足机床行业的发展迫在眉睫。而近年来,树脂混凝土材料在机床基础件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同时,构件疲劳损伤是制造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机床基础件发生破坏后,会影响机床整机性能及加工精确度,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疲劳寿命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
目前合金材料中存在的过度合金化现象以及稀贵元素回收困难或成本高昂问题已成为制约合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因此在不(少)依赖合金元素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合金性能急需新的解决方案。晶界弛豫是提高晶界稳定性或稳定纳米金属材料的有效策略,它可以使原有的晶界转变为一种更低能态的晶界从而达到稳定纳米晶金属材料的效果。以往对晶界弛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纯纳米晶金属材料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不足之处,极
254SMO超级奥氏体不锈钢被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化学化工、烟气脱硫等强腐蚀的环境中,但其热变形性能较差、变形抗力大、现场生产难度较大等问题限制它的应用。本文研究了高温下254SMO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变形行为以及原始铸坯组织在高温下的溶解行为,为现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Gleeble-3500c热模拟实验机在温度950°C~1250°C、应变速率0.1 s-1~20 s-1范围内,测定了25
由γ-TiAl和α2-Ti3Al组成的双相片层结构的TiAl合金是一种轻质合金,具有高弹性模量、高比强度以及优异的高温性能,使其作为航空、航天及汽车领域中极具竞争力的新材料而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对于TiAl合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γ-TiAl中,而对于双相TiAl合金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片层厚度及相界对双相TiAl合金纳米压痕过程中塑性变形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从原子尺度讨论了
铣削加工作为机械加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和关注。其作为一种周期非连续性的加工方式,会导致加工过程中颤振现象的发生,这种不利因素会严重降低机床加工质量及加工效率,加剧机床和刀具的磨损,制约着铣削加工的发展。为了在铣削过程中有效预防和控制颤振现象,合理的选择加工参数是解决颤振问题的关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颤振理论及铣削动力学理论对铣削过程进行稳定性分析去预防颤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