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销区粮食物流中心供应链整合研究-以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为例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8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物流中心集粮食储存、加工、配送、分销等功能于一体,具备传统的粮食加工企业、粮食储备库、粮食批发市场等无法比拟的综合优势,宜积极实施以主销区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的粮食供应链整合,并借此更好地解决主销区随着粮食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日益突出的粮食价格剧烈波动、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粮食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   本文着重从主销区粮食物流中心,探究日益重要与迫切的粮食供应链整合内容及整合绩效的评价问题。笔者在梳理了主销区粮食物流中心、供应链整合等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了主销区粮食物流中心供应链整合的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并借鉴BSC模型,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和学习发展四个维度建立了主销区粮食物流中心的供应链整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分别运用灰色聚类分析和模糊隶属度方法进行处理,对不同指标通过专家调查法确立其相对权重,最后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主销区粮食物流中心供应链整合前后的绩效得分,从而确定主销区粮食物流中心供应链整合的效果;接着对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供应链整合的内容及绩效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在主销区日益重视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并取得较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努力谋求基于主销区粮食物流中心供应链整合的粮食安全与保障优化;主销区粮食物流中心供应链整合包括物流中心内部整合与外部的供应商整合和分销商整合等;主销区粮食物流中心供应链整合绩效评价指标除包括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利润增长率、资产负债率、供应链可靠性、供应链安全性、供应链柔性、顾客满意度等共性指标外、还包括粮食流通成本、粮食残损率、存货维持率、粮食流通时间等个性指标;可以运用灰色聚类分析和模糊隶属度分析处理有关指标值;通过对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的案例研究,表明粮食物流中心供应链整合的效果较好,应该从内外部整合基础上的流程再造、信息技术应用、合作伙伴关系和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努力。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把企业绩效考评方法引进政府部门的管理。在我国,随着政府体
近年来,随着民间借贷逐渐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在一些区域爆发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大家才开始渐渐了解和认识民间借贷这一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多年,却没有引起重视的金融现象。不可
当今电脑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备件管理从原来不太重要的位置,渐渐变为公司精益运营的主战场之一。有鉴于备件品类的复杂性、运营的全球性、时间的长期性,业界急需一种从整体上分析备件运营系统,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库存和成本的影响,以及分析各种运营政策优劣的系统性方法。本文,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Sterman的通用库存管理模型为后续建模的基础,并对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典型系统、建
作为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多元化”和“全球化”的重要途径,产融结合的健康发展一直备受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2015年的“互联网+”计划指出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