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英语教学环境下隐性逃课现象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与公共英语教育相结合,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视听感官综合刺激。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媒体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班级规模过大、学生缺乏班级归属感、教学课件设计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者难度过大、教师信息技术落后等,这些因素致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隐性逃课”是针对“显性逃课”而言,所谓“隐性逃课”就是学生按时来上课,不迟到也不早退,坐在教室里看似在认真听课,但实质上则无视教师的存在,只顾做自己的事情(课堂沉默、不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自学其它课程、听 MP3、手机短信聊天、睡觉等等)。这种来上课但不听课的现象,比显性逃课来得隐蔽但更加普遍,妨碍了正常教学秩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隐性逃课现象是值得广大英语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研究以河南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环境中英语学习者隐性逃课这一教育现象为切入点,旨在研究在多媒体英语课堂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和程度。同时,本文运用微观权力和社会控制等相关理论进行解析,揭示教师、环境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探讨学生隐性逃课的生成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等方式收集资料,研究发现:  1.“隐性逃课”的现状。(1)总体来看,隐性逃课比例高,频率大。“隐性逃课”现象在大学多媒体英语课堂上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隐性逃课过。(2)隐性逃课率随年级呈递增状态。(3)男生逃课现象比女生逃课现象严重。4)在专业方面,主修信息技术和管理、教育心理学、音乐、体育和艺术的学生隐性逃课率超过其他专业;主修学前教育和生物技术的学生很少在多媒体英语课堂上隐性逃课,逃课频率最低。(5)就课堂规模而言,大班逃课率高于小课堂。(6)学生隐性逃课方式多样性。在630名受访对象中,学生表示他们在不听教师讲课时会小声聊天、传纸条,玩手机游戏、用手机聊天、上网,听音乐、用电子设备看电,睡觉,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思考自己的事情,利用英语课堂学习其他学科的课本、完成其他课程的作业,或自学英语。  2.学校、教师和学生对隐性逃课态度。学校和教师对隐性逃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以为然。他们也很想改变隐性逃课的现状,却不得其法。而大多数学生认为“隐性逃课”无所谓,支持隐性逃课。  3.“隐性逃课”的生成因素包括:(1)学校规训体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学校没有制定有关隐性逃课方面的规章制度。(2)学生有心向学,教师却不能较好地从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选择的教材或是容量过大,或是难度过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易使学生认为学习无聊,表现出、无精打采、开小差等状态。或者是教学节奏过快,或是逻辑跳跃性过强,或是教师急于提问,以致学生来不及思考、难以理解或消化问题,课堂上只听到老师在说话,学生保持沉默,不积极回应。多媒体英语教学班级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不利于组织课堂活动。教师对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3)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英语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等容易造成学习的负面心理,影响语言学习的发展。  针对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学建议:  1.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完善监督体制,发挥监管作用。  2.调整班级规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选择合适的教材。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结合教学大纲,改变教学内容和管理理念,健全评价制度。同时,尊重学生的课堂权利,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让学生积极表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学生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改变学习动机,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多媒体英语课堂学习活动。
其他文献
期刊
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带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思维特征;虽然人类基于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心理认知结构,但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势必会导致文化缺失。
介绍了敏捷制造的现今内涵及其目前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及我国发展敏捷制造的重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 The current connotation of Agile manuf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因其第一部小说《喜福会》的成功出版让她成为继汤婷婷之后又一位成功的美国华裔女作家。随后,她的几部小说的陆续发表奠定了
伊迪斯·华顿是美国文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905年,其畅销小说《欢乐之家》一问世,便引起评论家的关注,也引起了许多争议。二十世纪初,伴随着纽约的都市化
在面向制造的设计中,设计的关键问题是机械约束的抽象、分类、描述和检测。机械约束决定了零件的可制造性。在对机械约束进行了系统分类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机械约束对设计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