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坡地住区模式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特色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在城市中建设量最大,最容易形成城市整体形象的就是大片的住区。所以,伊春市坡地住区的模式要把握住伊春市的整体特色。伊春市的城市特色在于它的林木资源和山地资源。这使得伊春市坡地住区模式的研究偏向于体现“林都”特色,构建山地景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伊春市坡地住区是城市中的“贫民窟”,本文要通过住区模式的建构,来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本文从伊春市坡地住区现状的具体分析入手,考虑了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人文因素和经济因素,主要针对体现城市特色、适应寒地城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居民生活状况这几个主要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经验,运用相关理论,提出了坡地住区设计理念与具体设计对策。将伊春市坡地住区模式概括为低层低密度的庭院住区模式,这种模式是兼顾投资的低成本、环境生态效益以及家庭经济效益等多位一体的理想聚居模式,是一种城乡复合体的,面对低收入人群的住区模式。  本文虽以伊春市坡地住区的个案研究为主体,但因其环境的特殊性和典型性,由此产生的整体构思和设计对策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能为其它北方寒地林区城市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其他文献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把建筑设计、光环境设计有机地统一在了光与空间一体化视觉环境设计概念的基础之上,结合视知觉及环境行为学的理论,通过为建筑设计和光环境设计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重视,博物馆的社会地位提高,其社会职能不断演变,人们对博物馆游览品质要求的提高,新博物馆设计规范的出台。这些变化与要求对博物馆建筑内部游
空间引导性属于空间形态多层面协同作用所形成的,人对空间整体体验的范畴。它既表现在传统私家园林的各种空间状态中,也是园林空间体验过程的重要部分。园林空间突出表现为其引
小城镇传统商业中心作为小城镇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成为兼具城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内涵的城市综合体,集中展现了小城镇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个性,是区
本文通过阐述表皮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地位的不同,以及其自身的演化规律揭示出表皮崛起的内在原因和表皮背景下的建筑环境。全面介绍了表皮的相关范畴及建筑表皮的分类和特征,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进行了大规模住宅建设,基本解决了住房的需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了避免大量的多层和高层住宅建设所形成的单一的居住模式和城市形态,低层集合住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乡镇地区主要的基础文化设施,它的功能空间是其属性的具体反映。因此如若要对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基于功能空间。本文的研究能为将来对于如何营
TOD模式是新城市主义的一种实践模型,自提出至今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由于其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在世界各国都有了大量的实践,尤其在香港轨道交通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到2003年,我国每年城镇住宅新增量首次超过城市。与日益增大的城镇住宅建设规模相对的是单一的围护结构材料、舒适度差的室内
“城乡协调发展”是我省新世纪城市化战略的重要步骤。论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先对城市化和城乡协调概念进行了剖析和对比,从城市化与城乡关系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历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