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叶以来逐渐形成的“现代新儒学”思潮,与我国自宋代以来逐渐成为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宋明“新儒学”之间,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因而,所谓“现代新儒学”,决非是我国传统儒学思想的现代翻版,而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现代学术流派。从这一流派所涉及的文化内容看,它并非只是一个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流派,在其代表学者的相关论述中也包含了大量现实而深刻的诗学思想。与其在社会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一样,“现代新儒学”关于文学艺术问题的某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文艺学体系来说,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为“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者之一,马一浮先生的诗学主张在该派学者关于文学艺术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和理论价值。与整个现代新儒家诗学研究的现实境遇一样,学术界迄今对马氏诗学思想的评论还比较少见。本文通过对马氏诗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背景、思想条件以及逻辑线索的梳理,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其诗学观念、诗学理论、及其诗歌评论、诗歌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目的在于概括其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其诗学思想的主要特征,阐明其诗学思想对于我国当代文艺学美学研究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全文由七个部分构成,除绪论和结语外,包括对马一浮诗学思想进行具体论述的五个章节。 论文的绪论部分作为全文的开篇,试图把握马一浮诗学思想在整个现代新儒家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这一部分首先讨论了马一浮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学术定位问题,通过对几种相关代表性观点的辨析,认为马一浮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提供的是一种从中国传统学术资源出发,开出儒学现代复兴之路的可能,这也正是马氏新儒学思想不同于其他“现代新儒家”学者的独到之处。如果仅仅由于马一浮先生治学理路的特殊性而否认其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学术归属,也就等于否认了他所代表的学术取向,从而也就否认了现代儒学发展的某种可能。通过对马一浮与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其他领军人物哲学思想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现代新儒学”思潮在当代的发展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