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定量影像组学特征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EGFR基因突变预测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_142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肺癌仍是全球医学技术攻克的难点,有效降低每年高发的致死率和发病率同样是棘手的问题。由于肺癌中约85%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类型。因此,非小细胞肺癌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治疗水平已经到了基因的层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和改善预后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处于晚期的非小细胞患者被确切诊断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来进行治疗己成为广泛接受的方式。现阶段比较流行的检测病人是否发生EGFR突变的方式是通过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和直接测序进行特异性靶点检测。然而,直接测序需要对样本病变组织进行活检,虽然准确率很高,考虑到该方法需要进行局部手术穿刺来获取肿瘤组织,检查过程会花费高额费用,且检查结果需要较长时间。再者,该测序方法对所采用的技术和测试材料都有高标准的要求。而ARMS检测方法采用较新的检测技术,同样无法普及。此外,当癌变发生后才进行检测,多数患者在确诊后已经属于晚期,不采取一些有效的及时治疗,生存率基本在10%以下。如果病人及时被发现EGFR突变,可采取靶向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其进行化疗所带来的较大的副作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发病期间生活状况。针对上述临床难题,本文提出利用新兴的影像组学方法对EGFR突变进行了理论和统计学的研究。  首先本章通过严格的入组标准,筛选出18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对每个病人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中进行高标准手动分割,将得到的感兴趣区域进行统一化处理。接着对每个病人提取485个三维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量化。为了使研究更有临床意义,在影像组学特征的基础上,该研究收集了5个和EGFR突变高度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套索回归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从提取的485个高维特征和5个临床变量中自动地选择出具有预测EGFR突变能力的10个特征,利用逻辑斯特回归算法建立模型来预测EGFR突变。为了直观体现模型的性能,绘制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其中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8618,验证集的AUC为0.8725,最后绘制了诺模图(nomogram)来直观反映出每个病人突变的风险,从而为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是否有EGFR突变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电动叉车相比于内燃叉车具有无污染、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因此它在物料搬运作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作为其控制核心的电动叉车控制器也成为了嵌入式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论文课题选自联峰钢铁公司横向项目─《永钢生产运行综合管理系统》,针对张家港联峰钢铁公司7座350-580m3无料钟炉顶高炉目前存在的炼铁自动化程度不高、炉温控制完全靠人
摄像机阵列具有较大视场,在视觉监控、基于真实场景图像的虚拟漫游与三维重建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摄像机标定是从二维图像获取三维信息必不可少的步骤,并由此重建和识别物
光电探测技术是一种被动式工作的目标探测和跟踪手段,具有隐蔽性好、直观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和跟踪精度高的优点,因而它能够代替或者辅助雷达探测跟踪系统,是提高武器平台侦察
人脸检测与识别技术作为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计算机视觉研究课题之一,被广泛地应用到安全领域。人脸检测与识别是利用人脸这一人体固有的生物特征进行个人身份鉴别的过程,具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有线设备相比,它具有携带方便,无需布线的优势,特别适用于机动性要求较强,或者工作受到内部线路限制的通信设
无线传感器是多种技术融合成的新技术,其融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采集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它的出现,为远程监测提供了可能。其中,嵌入式采集系统对数据采集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视觉已成为工业、生活、军事等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双目立体视觉作为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模拟人类视觉系统,由两个不
滚动轴承作为旋转机械中关键零部件之一,其工作状况将直接影响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因此,对滚动轴承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早准确地识别故障萌芽与发展趋势,对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热损问题在航天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隔热材料的粘接性能,成为解决热损问题实现航天器安全稳定运行的保证。隔热材料研制工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