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探讨了电影叙述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深化“人类-动物主体间性”这个宽泛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议题。同时,论文探索了电影叙述超越艺术创作之人类中心的拟人化视角并提供一种动物化视角的可能性。建立在现象学、认知科学、动物研究、叙述学以及电影哲学领域的前人研究基础上,本论文以一种哲学路径处理非人类动物在电影叙述中的问题,并主张重新理解电影媒介及其技术以期更好地揭开电影这一媒介动物化叙事的本质特征。本论文无意从内容主题与作者意图角度去研究电影叙述,而是将重点放在电影体验上,即观众在电影观看过程中作为接受者的体验感受。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电影被视为一种表征装置,这种装置能够重现摄影机所体验的活生生的在场表现,并通过放映得以被观众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在场表现来观看。本论文基于生态或生成认知科学对意识与世界的理解,认为动物与人类在生物学与符号学意义上是连续渐进而非截然不同的。因此,要理解人类—动物主体间性就需要我们探索非人动物的体验世界/符号世界。电影动物化本质所具有的“摄影性”——一种机械带来的客观性——与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准-主体性”使得电影媒介成为探索非人动物体验世界的不二之选。论文在探讨了体验性作为理解人类—动物主体间性的重要元素以及电影在这一探索中的有益作用之后,深入处理了三个具体的问题:观众—动物角色关系中的移情与共情;动物特写镜头中的迷失、陌生化和伦理义务;以及电影技术对观众认识论基础的拓展。首先,论文通过对主观镜头的研究,比较分析了移情与共情这两种重要的观众与叙述角色主体间关系。作者认为观众通过主观镜头得以共享——而不仅仅是移情于——动物角色的体验,宛如自身亲历,由此打开了超越人类体验边界的可能。与之相对,特写镜头给观众提供了迷失的体验,陌生化了观众与动物的遭遇情境,从而使得观众能够重新学习并理解人类与非人动物的本体存在。其中面对面情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特写镜头,更要求观众对动物角色承担伦理义务,一种由人类与动物主体间关系所先验规定的伦理义务。最后,本论文通过对电影技术(尤其高科技摄影技术,譬如升格摄影术、微观摄影术、时间跳跃摄影术等等)的探讨,指出电影叙述能够突破观众人类中心的拟人化知觉与动觉边界,让观众进入并探索非人动物的体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