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而玉米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农业土地流转承包制度进一步推进的同时,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研究农田景观格局与玉米田害虫天敌种群发生的相关关系,明确景观参数的变化对于玉米害虫天敌种群变化趋势和害虫灾变机制的影响尤为必要。本研究通过2015年及2016年在华北地区玉米心叶期及抽雄期进行不同景观尺度的农田景观格局调查,以及中心田块的害虫天敌群落调查,在此基础上拟合景观变量与害虫天敌的种群密度的竞争模型与回归模型,以期厘清玉米不同生育期蚜虫捕食性天敌及寄生性天敌的种群发生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在玉米心叶期,玉米和非作物生境面积比值与瓢虫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优势种类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对于景观格局的响应,与瓢虫复合种群一致。蚜虫种群密度与玉米和其他作物面积比值呈负相关关系;蚜虫种群密度与瓢虫和蚜虫益害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瓢虫复合种群丰富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2.在玉米抽雄期,随着玉米和非作物生境面积比例的上升,瓢虫种群丰富度明显提高。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对于景观格局的响应程度,与瓢虫复合种群一致。这一时期非作物生境比例的上升有利于瓢虫和蚜虫益害比的增加,同时瓢虫和蚜虫益害比与蚜虫种群密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益害比的升高有助于蚜虫的天敌防控。3.在玉米心叶期,调查未发现僵蚜。在玉米抽雄期,百株僵蚜为0.091±0.047头,僵蚜率0.006±0.004%。经形态鉴定,寄生蜂主要为乌兹别克斯坦蚜茧蜂(Aphidius uzbekistanicus)和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