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企业股权融资失效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ub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证券市场从1991年建立起,十多年来发展迅速。到2003年6月底,累计筹资总额达到了7546.85亿元,其中通过A股首次发行融资4642.60亿元,配售融资2084.64亿元,增发融资819.61亿元。证券市场股权融资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募集资金重要途径,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然而,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正处在自建立以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股票指数不断下跌,市场的筹资金额大幅下降,日均成交金额萎缩,新增投资者数量减少,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信心受到沉重打击,市场的配置资源作用遭到了极大的削弱。政府和直接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是必须解决证券市场根本性问题的时候了。相继出台的政策旨在重新建立各方面的信心,再造证券市场的繁荣。  但是,在进行证券市场改革的过程中,企业股权融资的失效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由于融资失效的存在,中国证券市场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长期得不到有效发挥;市场得不到企业经营业绩支撑,难以实现真正繁荣;投资者长期得不到企业合理的回报,价值发现性投资无从谈起,陷入了投机性的炒作。在这种情况下解决融资失效是证券市场改革的关键问题。  因此,本文针对企业证券市场的股权融资失效问题展开研究。采用定量性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大量样本企业财务数据的统计分析,准确全面的揭示企业股权融资失效的现象的存在。在解释融资失效原因过程中,突破了前人思想的束缚,以系统论的观点建立了融资的监控体系模型,通过对该模型各主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全面揭示了造成融资失效的原因,即监控体系运作的失效。同时,针对整个融资监控体系的缺陷,提出弥补与改善的建议,力图为中国证券市场从根本上走出不景气的泥沼,实现自身的再度繁荣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在本文第一部分,笔者首先界定了文中所涉及到的重要相关概念,并对长久以来,前人对该问题研究所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综述,以确保本文能够建筑于坚实的基础之上,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接下来,笔者从中国企业融资模式转变角度,引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并对证券市场15年来的发展做了简要的回顾,同时指出了近年来证券市场所面临的危机。文章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建立是在原有融资模式失效的情况下,出于解决国有企业融资问题的考量的一种大胆尝试。第三,介绍了股权融资的基本方式,亦即首次公开发行,配股以及公募增发,并描述了多年来相关制度的演进情况。  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笔者应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全面揭示了中国证券市场中所存在的企业股权融资失效问题。在这部分中,首先针对股权融资失效,阐明了研究思路,进行了方法设计,即通过企业股权融资前后的经营绩效的变动分析,来揭示融资失效问题,应用对于假设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具体应用的方法为非正态的两相关样本的Wilcoxon、Sign非参检验以及两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之后,确定了研究样本,以2001年在A股市场进行融资的企业作为样本,并确定1999~2003年为观察期,以观察企业融资前两年和后两年经营业绩的变动情况。最后,说明了数据来源,并精心设计了变量。文章以能够较好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变动的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研究变量。  第二步,进行了数据的处理,并得到了统计分析的结论。即将2001年A股市场中进行配股的融资的77家企业,首发上市融资的64家企业和增发融资的23家企业分别作为研究样本,独立进行数据分析。并对代表性更强的配股融资样本做了重点分析。文章通过4个层次,逐步递进进行分析,最初是对原始数据的变动分析,接下来是对剔除宏观和行业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是首次融资与多次配股融资企业经营效率比较,最后是融资规模与经营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实证研究所得的结论为:  第一,企业在股权融资当年和融资后以ROE和主营业务利润代表的经营业绩明显出现了下滑,而融资后企业逐年经营业绩也未见有显著的改善;  第二,企业融资的规模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度不大,大规模的融资也未带来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  第三,企业融资后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因为融资而得到明显的改善;  第四,多次融资的企业的经营绩效与首次进行融资的企业不存在统计上显著的差异。  综合分析得到的结论为,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融资的企业并没有经营绩效的提升,而且资金也并非被真正的经营效率高的企业所获得,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出现了失效的现象。  本文的第三部分,针对实证研究过程中所揭示的融资失效问题,解释产生失效的原因。在本部分,笔者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首先定义了股权融资的制约体系——“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并对该体系的运作机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文章指出正是该体系的缺陷导致了企业股权融资的失效。  之后对该体系中的三大主体引发失效的原因逐一进行了分析。  第一,是对企业证券市场的融资行为与融资失效的分析。笔者将企业的融资行为分成了融资决策、融资过程和资金使用三个阶段。在融资的决策阶段中,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包括股东和经营层的“委托-代理”制度缺陷和股权结构缺陷),导致了企业在融资决策中缺乏合理科学的决策过程,在不缺乏资金或是没有很好的运用途径的情况下依旧做出融资决定,造成企业了对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诱发失效。  在融资过程中,企业通过盈余操纵和虚假陈述等手段不合理、甚至违法的牟取了证券市场的股权融资资格,造成资金没有流向经营效率较高的企业,从而诱发了融资的失效。  而在融资后的资金使用阶段,企业或主动或被动的不合理的变更招股或配股说明书中资金的投向,导致募集资金不能创造出应有的收益,最终也引发了融资失效。  第二,是对监管机构引发企业融资失效的分析。首先概述了多年来中国证券监管体系的变化。进而分析了由于监管目标间的相互冲突,以及监管过程制度安排和监管机构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所引发的融资失效。文章认为:监管机构所承担的相互冲突的目标,制约了监管削弱了监管的效力;而制度安排缺陷引起了监管的低效。这两点是从监管角度看,造成企业融资失效的原因。  第三,是对中介机构的运作造成企业融资失效的分析。首先文章介绍了在企业融资过程中,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文章指出:在企业股权融资过程中,激烈的竞争与利益关系,削弱中介机构的独立性;中介机构执业能力不高和职业道德的欠缺,限制了其“经济警察”作用的发挥;市场监管机构对于中介机构的监管不严,放纵了中介机构的行为。这三个方面是从中介机构运作角度看造成企业融资失效的原因。  本文的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中解释企业融资失效过程中所揭示的各种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和政策建议。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仍然坚持了系统论的观点,从重塑“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上入手,分成体系本身和外部环境分别提出了建议。  针对外生因素的优化问题,文章提出了:转变中国证券市场的定位,实现其向基本功能的回归;完善融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出了股权分置和控股股东一股独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完善企业融资的其它方式,通过鼓励债券融资,尤其是企业债券融资来促进企业融资的合理化;通过完善司法监督、政府和立法机构监管机制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发挥媒体和其它专业咨询机构制约作用。  对于体系内缺陷,笔者提出一是要健全各主体的内部治理结构,二是规范相互间的制约机制。并对此提出了细致的可操作的措施。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起因于近年来银企关系的变化和频繁发生的信用危机,这种信用的混乱与信用危机所产生的原因,是1978年我国推行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体制改革严重落后于企业制度的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广大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非常关注的内容。IPO效应是指企业通过新股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上市之后经营业绩下降的现象。本文研究的目的是:(1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势在变、环境在变、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的工程机械产业又该如何应对这种迅捷的变迁?rn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期刊
外国直接投资(FDI)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国际资本,不仅给东道国带来了金融资本,还带来了管理技巧和生产技术,有利于东道国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国
期刊
根据产业发展理论,企业在进入快速成长阶段时,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张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控制人往往在这一时点选择上市融资。上市后,企业不仅从上市前的资本约束、投资不足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