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中国古代阐释思想的一部集大成之作,蕴含了丰富而深广的阐释思想与理论。总体上说,《四库全书总目》以《凡例》为指导思想,有着贯通一致又特色鲜明的阐释精神,即既追求阐释的个体性又强调阐释的公共性,主张通过阐释的公共性来成就阐释的个体性,阐释的个体性又必须基于并归于阐释的公共性。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阐释思想之精神及其表现为研究重点,通过探讨《四库全书总目》对阐释之个体性与公共性的认识与理解及其对两者关系的处理,揭示其阐释思想之精神实质。全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绪论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对《四库全书总目》阐释思想研究严重不足的现状,突出了其阐释思想的重要研究价值。二、第一章主要确定《四库全书总目》的总体阐释倾向。《四库全书总目》通过对宋学的反思与批判而至对征实之学的重视,却并没有专主汉学不重宋学,而是确立了调和汉宋而以汉学为本的总体阐释倾向。这是学术体制本身发展的需要,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四库馆臣各方力量相互牵制的结果,本质上,由其阐释思想之精神决定。三、第二章以“自得”观念为中心进行考察,从而见出《四库全书总目》对阐释个体性的强调。“自得”乃六经古义之一,主要指理解与解释的不同,张扬的是个体性,与现代意义上的创新相异。《四库全书总目》自觉继承了中国阐释传统中的“自得”论,极为青睐“自得”性阐释,肯定其相对价值与对个体日常生活的实用性,将其发挥成为一种高度尊崇阐释之个体差异性、极度张扬阐释之个体自由的阐释理论。四、第三章以“实学”诉求为中心进行考察,从而见出《四库全书总目》对阐释公共性的追求。《四库全书总目》在清季实学思潮风行的时代语境下,强调阐释的“征实”与“实用”,体现了对阐释公共性的重视与追求。但由于过分强调统治者意志在阐释中的体现、过于迷信经典文本以及所构建阐释公共空间的萎缩,造成阐释之公共性不够畅显,这样,高度自由的个体性与不够畅显的公共性之间无法达到和谐,《四库全书总目》阐释思想之精神只能处于个体性与公共性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