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习的根基,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方式。随着国家对全民阅读的提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了广泛关注。新课程标准就小学高年级课余时间阅读的相关事宜做出了具体要求: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扩展阅读面,能够深切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但反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仍存在着课余阅读时间不足、读物的内容具有随意性、阅读表面化、成人指导与学生选择失当等问题。如何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存有的问题,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尚有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必要。本文以烟台市某小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四、五年级学生课余时间的阅读展开研究,遵循现状调查、问题剖析、改进对策的研究思路。本文参考已有研究中有关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现实状况的调查问卷,根据研究需要适当修改。主要就学习者对课外阅读的态度、阅读的时间与阅读量、阅读材料与获取路径、读书的方式方法以及读书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首先,绪论部分对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外现阶段的研究成果、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厘定阅读、课外阅读的概念,并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的情况,重点是对调查结果的描述与分析。第三部分是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数据与访谈内容的处理与分析发现,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但存在阅读内容呈现功利化和娱乐化趋向,教师指导作用的缺失等问题。第四部分就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析:应试教育的影响;网络媒介的开放与发展;教师指导意识与能力的缺乏;家庭阅读氛围的影响;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第五部分就课外阅读存有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对策。一是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如跨越学科读书。二是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促进学习者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联结;三是优化家庭阅读环境。家长应尊重儿童的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善于利用“东风策略”,例如由欣赏当下的影视作品到阅读原著。四是创设校园阅读文化。学校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电子书库;引导同伴共同阅读,深化情感体验;创建专门的“思维教室”,促进阅读实践化;建立反馈机制,完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