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物土壤结皮是高寒沙区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在防风固沙、生态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有关增温对高寒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碳收支影响的研究较为匮乏,不能很好地反映高寒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青海共和盆地人工植被恢复区广泛发育的苔藓和藻类结皮为研究对象,采用被动式增温装置OTC进行模拟增温,观测增温条件下两类结皮-土壤系统碳收支的日、月动态变化,探讨增温对生物土壤结皮-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土壤结皮是高寒沙区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在防风固沙、生态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有关增温对高寒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碳收支影响的研究较为匮乏,不能很好地反映高寒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青海共和盆地人工植被恢复区广泛发育的苔藓和藻类结皮为研究对象,采用被动式增温装置OTC进行模拟增温,观测增温条件下两类结皮-土壤系统碳收支的日、月动态变化,探讨增温对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碳收支量和敏感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苔藓和藻类结皮-土壤系统的碳释放速率与净碳释放速率日动态均呈“单峰”曲线,碳释放速率日峰值出现在13:00左右,净碳释放速率日峰值出现在14:00左右,结皮的存在使土壤碳释放速率的日峰值出现时间提前2 h左右;碳固定速率日动态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和20:00左右。各组分(碳释放速率、碳固定速率和净碳释放速率)月动态均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8月左右,最小值出现在1月左右。(2)增温未改变苔藓和藻类结皮-土壤系统各组分碳的日动态和月动态规律,但峰值和出现时间发生改变。相对干旱情况下,适度增温,各组分日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且峰值增大,各组分碳的生长季平均值增大;过高幅度增温,各组分日峰值出现时间也提前,但峰值减小,各组分碳的生长季平均值也减小,但均大于未增温处理。相对湿润情况下,增温使两类结皮-土壤系统碳释放速率和碳固定速率日峰值出现时间延后,且峰值增大,但净碳释放速率日峰值减小,各组分碳的生长季平均值均增大。(3)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降低了生长季土壤碳释放的温度敏感性,裸地、苔藓和藻类结皮-土壤系统的Q10值波动范围分别为1.47~2.62、1.29~2.10和1.34~2.13。增温使两类结皮-土壤系统的温度敏感性发生变化。相对干旱情况下,增温降低了其温度敏感性,增温幅度越高,Q10值越小;相对湿润情况下,增温提高了其温度敏感性,增温幅度越高,Q10值越大。长期增温能够降低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碳释放生长季温度敏感性,产生适应性改变。(4)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增大了土壤碳释放与碳固定,增强了土壤与大气间碳交换的“源”效应。増温促进了碳“源”效应,相对干旱情况下,增温幅度越高,促进效果越弱;相对湿润情况下,增温幅度越高,促进效果越强。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充分的讨论比较当下国内外声景生态学相关实验的进展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发掘在城市环境下主要的声景元素人工声的构成特征,声源组成以及变化规律。在国内声景实验中,本实验较为领先地运用自动录音设备和自动截取软件录制处理人工声,并通过半自动化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得到人工声的构成特征和变化趋势,同时结合生物声的变化进一步分析人工声的存在价值。本次实验选取北京五环内的10个城市公园中的36个观测点作为实验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河口区和淤泥海滩区,是地球上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湿地是许多生物重要的栖息地生境,也是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人类的过度开发、围垦砍伐、围海养殖等使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修复迫在眉睫。红树林湿地公园是红树林湿地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已经得到广泛建设;基于生态修复的红树林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是红树林湿地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
随着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和生态意识的普及,我国正在积极开展划定自然保护区或建立湿地公园等湿地恢复、保护工作。建设湿地公园是湿地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良好途径,建成的湿地公园应当具备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而水鸟栖息地功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水鸟作为典型的湿地生物,对湿地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大,因此湿地面积减少、水污染、人为活动干扰等问题极易影响到水鸟的种群稳定和物种数量。通过对提升湿地水鸟栖息地功能相关研究的
种子是植物主要的繁殖器官,种子质量的优劣往往会对种子的安全贮藏以及苗木的培育造成影响。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为华北、华东、华中等地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且具有食用、药用、观赏等多种经济价值,但其种子具有不耐贮藏的特性。以往关于香椿种子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源、贮藏温度和含水量、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而对于香椿种子老化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及其老化机
淡水引入作为一种在滨海地区广泛开展的生态工程,其对湿地产生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磷是对滨海湿地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的元素,由磷循环入手研究淡水引入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全磷很难准确反映湿地磷库的真实状况,土壤中的生物有效磷能更准确地反映湿地土壤中磷库的状况。在我国广泛开展滨海湿地保护的背景下,研究淡水引入对滨海湿地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对于探究滨海湿地土壤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进一
在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负担的加重,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健康的自我管理。森林作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体身心健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借助森林环境放松心情、强身健体,森林景观的康养功能逐渐被认可。目前,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针对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理论还未形成,值得我
水体是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生态要素和景观要素。清洁的水质能够确保城市湿地公园更好的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仅为动植物提供生长和栖息场所,也为公众提供环境优良的户外游憩场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水体受污染现象逐步加剧,造成城市湿地公园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湿地公园水体周边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工业生产废水排放以及地表径流可能携带的污染物等产生大量的面源污染。同时,水系连通度较低、水环境结
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是原产于美国大草原的一种暖季型草坪草。由于野牛草资源规模较为庞大,遗传多样性的重复性高给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带来了困难。核心种质的构建能克服和缓解庞大的资源规模所带来的相应困难和压力,使对种质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成为可能。但是,仅利用表型和分子标记数据构建核心种质极有可能遗漏重要目标性状信息,从而影响了核心种质构建及评价的准确性。国内在野牛草的遗传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风貌受到强烈冲击,乡村建设刻不容缓。乡村植物景观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乡土特征并探究乡村植物的景观特征,让规划先行,有助于乡村风貌的保护和恢复,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的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址在位于江南的浙江省,选取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地地区3种典型乡村聚落区的村庄作为样本,共计调查44个聚落(平原地区14个,丘陵
苎麻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植物纤维,4700年前就有人使用,中国是最大的苎麻生产国,所以苎麻也叫“中国草”。新中国成立后,麻类机械的科研发展迅速,现已研制出30多种剥麻机器,其中70%以上都是滚筒式剥麻机,但截止目前还没有一款剥麻机被大量使用。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力成本增大、传统苎麻剥制机器制麻的质量不达标等问题,研制新型自动化苎麻剥麻机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经过对全国各地现有苎麻剥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