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翠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小翠(1902-1968),浙江钱塘人。诗人,画家。陈小翠是民国时有名的才女,十三岁开始创作,一生笔耕不辍,著有旧体诗词文集《翠楼吟草》二十卷。陈小翠诗、词、曲、文兼擅,其创作曾获得郑逸梅、陈声聪、施蛰存等文艺界大师的交口称赞。然而,这样一位家学渊源深厚、创作文质兼美的女性,却长期游离于现当代文学评论者的研究视野之外,没有得到学者们应有的关注。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对陈小翠每一时期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诗学观念进行具体分析,归纳其旧体诗词创作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其创作实践和诗学观念的延续性和变化性;探析陈小翠不同时期创作的内容与风格发生转变的原因及其诗学观的成因。力图真实、立体、全面地将女性旧体诗人陈小翠及其创作展现在大家面前。本文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早期或成长期:“满身香雪弄鹦哥”,介绍和分析陈小翠1915年至1930年间的旧体诗词创作和诗学观念。此时的陈小翠还处于学习成长阶段,大量吸收古代诗词名家的创作经验,并有意进行模仿;题材方面,主要从个人生活取材进行创作,主题不够深广,诗风清新自然,与其少女的身份经历相符,创作技艺也稍显稚嫩,但已隐隐显现出大家气象。她这个时期的诗学观与陶渊明相类似,抒发真情实感,追求率真自然,不讲苦吟炼字。第二章:中期或转变期:“不作寻常少妇愁”,介绍和分析陈小翠1931年至1940年间的旧体诗词创作和诗学观念。这个时期的陈小翠,其诗词创作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与早期相比均有较大的转变:从专注个人生活转向关注社会国家,从清新婉丽转向豪迈沉郁;创作功力大进,模仿痕迹减退,技巧更为圆熟。中期陈小翠的诗学观既有延续,也有变化。仍以“真”为诗歌最高标准,但要求作诗取材现实,风格以“微甘不腻”为佳。她论诗标举李白、王维,但实际创作更接近于杜甫、陆游。第三章:晚期或成熟期:“箧里新诗泣鬼神”,介绍和分析陈小翠1941年至1966年间的旧体诗词创作和诗学观念。这个时期,陈小翠仍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但她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变故,因而自伤身世、怀念亲友的诗作明显增多,艺术风格比中期更为沉痛悲慨;创作技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挥洒自如,不论何种题材的作品,均饱含着深沉的情感力量。陈小翠晚年论诗标举杜甫、苏轼,学杜尽得其神髓,学苏则得其豪迈而失其旷达。主张作诗要不囿门户,安守清贫;诗歌风格应与时代情绪相一致;技巧上则追求句法浑成,留有余韵。
其他文献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散佚严重,经后世学者搜辑补救,才使得一些古籍重现,于是便促成了辑佚之学的兴起。虽然学界普遍认为辑佚起源于宋代,但是这个问
为进一步探究编织结构与长度对复合材料圆管压缩性能的影响,采用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复合二维编织铺层与三维四向编织圆管,通过轴向准静态压缩试验获取了 4 种复合材料圆管
本文以张裕钊的诗歌和散文为研究对象,我将从影响张裕钊文学创作的主要因素、诗歌主要内容、诗歌艺术特色、散文主要内容、散文艺术风格五个方面予以阐释。对家学的研究,以概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54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61.12±12.30岁,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组和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异常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性疾病,bcr/abl融合基因的持续表达在该病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对C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生命力最为长久的一种文体。新时期尤其是九十年代,挣脱政治束缚之后的散文获得了自由生长的土壤,创作队伍壮大、作品数量增多、创作风格多样,但不免出
魏晋时期,河东安邑卫氏家族作为一时之显族,在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各方面均具影响力。本文考察了其家族兴衰变迁的过程及原因,探讨了其家族文化形成的生态环境及其家族文
土地征收是以公共利益需要为前提,以国家、用地申请人、被征地者为主体,以被征地者所占有的土地为对象,以补偿为要件的特殊的法律关系。在这种法律关系中,三方当事人的法律地
集装箱多式联运充分发挥集装箱运输的优势,提供优质、高效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是最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高级阶段。铁路集装箱运输作为物流链上的一个环节,作为
<正>在李玉立看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绝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菜,"时尚农业"这个概念,就是要以农业种植为依托,将文化创意,浪漫时尚的元素融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