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大潮中,“绿色建筑”以其节地、节水、节能、治污等优越性,正成为新世纪建筑的主旋律。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体系,采用T形、L形、十形截面柱代替传统的矩形截面柱,以轻质材料制作的框架填充墙代替自重较大的粘土砖填充墙;框架柱隐于墙内,避免了屋角柱楞突出对室内观瞻及占用空间的影响,同时,又具有框架结构布置灵活、易于分隔的优点,深受住户及房地产开发商的欢迎,是一种满足“绿色建筑”要求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建筑结构体系。目前,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体系缺乏震害实测资料和全面系统的抗震性能研究,该结构体系尚未列入国家规范,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结合某中学大开间教学实验综合楼的具体工程,就抗震设防烈度较高地区(8度)和抗震不利的建筑场地(Ⅲ类场地),并且建筑物所受荷载较大的情况(建筑物自重超过9.0KN/m~2),通过与矩形柱分析比较的方式,研究了异型柱纯框架结构、异型柱框架-桁架结构,以及异型柱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并考虑风荷载组合,分别对“矩形柱纯框架结构”、“异型柱纯框架结构”、“异型柱框一析架结构”及“异型柱框-剪结构”等四种结构体系,通过改变结构参数,运用空间有限元方法,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构振型”、“振动周期”、“结构侧向刚度”、“结构地震反应力”、“楼层地震剪力”、“结构侧向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构件内力”。结果表明: ①在等面积原则下,异型柱代换矩形柱后,结构刚度增大,侧向 位移明显减小,地震反应力略有增加,框架柱轴压比最大增幅 小于8%,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有所提高; ②当异型柱肢长肢厚比小于等于3.6时,结构有利于抗震; ③水平地震作用力与整体坐标夹角为0度时,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较 大,属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之一; ④异型柱框一析架结构采用“人”字斜撑,侧向刚度大于“八”字 斜撑和“人一八”字混合斜撑; ⑤异型柱框一剪结构侧向刚度大、位移小,构件内力增大适中,是 一种抗震性能优越的结构体系: ⑥在抗震设防烈度较高地区(8度)和抗震不利的建筑场地(m类 场地),采用异型柱结构体系时,应尽可能减轻结构自重,降低 地震作用力; ⑦分别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进行地震作 用计算,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本文所得结果和结论,可供工程设计参考、应用。
其他文献
由于砌体构成材料的离散性和砌筑方法的多样性,用于砌体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试件的尺寸和实验方法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砌体材料在各种应力下的本构关系目前也没有被普遍接受的理
川藏公路前龙段1~#滑坡位于二郎山隧道东引道的咽喉路段,对川藏公路的畅通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其形成条件、产生原因、变形破坏机制、几何边界条件等具有典型性,具多级多层的复杂结构形式,是高原滑坡的典型代表。本论文从其生成的地质环境和变形特征分析入手,将滑坡分为两级和东西两部分;论述了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是四期区域构造活动、高山峡谷地貌、温湿多雨气候和坡体的泥质岩性等;而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是暴雨和工程活动
对现有的HX-100多功能三轴系统及其附属设备进行了改进和开发.对循环荷载作用时土的不排水性状作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循环应务比、超固结比、频率、加荷周数等的影响.在
现有结构可靠性评定是结构可靠性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目前的建筑物可靠性评定方法总体上属于实用鉴定法,但这种方法的承载力校核表达式是依据拟建结构的统计信息得出的,由于
土坡的稳定性是土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类工程问题.由于土体性质的不确定性,影响土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地下水对土坡稳定性的影响占了主导
我国对一般大跨度桥梁的抗震验算都是以一致激励为前提,而对大跨度桥梁来说,由于纵向延伸比较长,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由于行波效应、相干性的损失和局部场地地质条件的差异使
抗滑桩作为边坡支护及滑坡整治的一种重要支挡结构物,合理的设计计算方法直接关系到滑坡治理效果及工程造价。但目前其理论计算方法尚有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依托某
在自动喷水灭火CAD系统(SPRCAD)开发中利用ObjectARX2000开发工具,在目前还是一个新的尝试.该文详细介绍了AutoCAD新推出的二次开发工具ObjectARX2000的特点和功能,并对其类
宽肢薄腹构件体系是轻型建筑钢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构件的设计上,可以利用大宽厚比板件的屈曲后强度,通过耗用较光的钢材实现较大的整体钢度和整体稳定性.随着住宅产业化事
该文针对岩土介质的各向异性和流变效应两大特征,围绕位移优化反应分析中存在的若干理论和应用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施工监测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