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创新的重点开始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转变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被看作为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它不仅是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基础条件,也是改变产业竞争规则和格局的重要因素。如今,专业化分工加深以及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到来,产业链也在不断细分、拆解、重构、融合,甚至与其他行业交织、渗透,这必然会对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提出创新的要求。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及所在的产业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二是促进新技术产业化;三是适应产业环境变化;四是让企业更善于把握新机遇。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模式创新情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简单复制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互联网刚刚出现不久的1999年前后,这一阶段从服务业到制造业、从新兴的产业到传统产业,都深刻地带有国外企业商业模式的痕迹;第二阶段为调整修正阶段,这个阶段很多商业模式都与互联网有紧密的联系,也由于网络泡沫的破灭以及在运营中所暴露的问题,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仅通过简单地复制国外已有的商业模式很难在中国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地盈利,因此必须对已有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整和修正,使其在中国市场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第三阶段为自觉创新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从2005年至今,不少企业开始主动寻求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与前两个阶段不同的是,企业在充分发掘内部资源和潜力的同时,开始已经重视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这三个阶段呈现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IT技术紧密结合;多数为模仿式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加强。不足之处就是属于自主创新的商业模式少以及企业缺乏商业模式专利保护,导致创新的意愿被削弱。企业进行任何的决策经营过程中,背后总会受到一定的驱动因素影响。因此,当企业决定通过产业间资源的整合,实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系列行为时也不例外。在识别影响创新的因素中,可以将其分为六个不同的维度:即技术推动、需求变化、产业竞争、战略匹配、知识积累、企业家支持,前三项属于企业外部因素,后三项属于企业内部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会促使原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拆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多产业融合的新的商业模式。而随着跨界产业数量的增加,各产业间协同效应越来越小,管理难度也会越来越大,管理效率则会降低,当到达一定程度后甚至会比原有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竞争力小。因此,产业融合数量很少超过5,一般都是在2-4之间。此外,通过这个因素分析可以建立一个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机制模型,把商业模式创新看作是超循环过程:首先,在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中,外部的因素即技术、需求、产业竞争是持续变化的,而内部因素战略匹配、知识积累、企业家支持则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当外部因素的驱动还不够强烈的时候,商业模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外部的驱动因素足够大的时候,则内部因素也会配合外部驱动因素,促使企业原有商业模式进行变革。其次,在新商业模式创立的过程中,与原有商业模式的相关性会形成自催化剂,一方面,使企业加快了对知识和信息的利用,通过重新组合产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和信息,为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更充分的基础,另一方面,原有模式的功能耦合加强了产业要素之间的联系,产生知识协同、交叉催化和正反馈效应,不但提高企业商业模式的产业融合程度,也延展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使得企业商业模式跨越产业边界成为可能。其结果最后就是旧的产业内的商业模式被打破,通过一系列的分拆整合,更高层次的产业融合式的商业模式诞生。这样的演变创新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在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中,需要以系统的观点来审视及创新商业模式,针对商业模式的不同要素进行创新。在价值主张方面可以重新定位顾客价值,创新产品及服务;在价值获取方面可以重新塑造产业边界,整合资源和流程;在价值实现方面则可以设计完善赢利模式,建立区隔机制和体系;最后价值网络方面则通过构建高效价值网络,形成协作性网络关系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