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碱土金属钥酸盐、碱金属钼酸盐作为基质材料,在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使用水热法制备出了形貌规则、粒径均匀的高效红光荧光粉和新型的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以谷氨酸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橄榄球状、粒径为4 μm以及具有高效发光性能的CaLa1.65(MoO4)4:0.35Eu3+红光荧光粉。研究了谷氨酸用量、La3+/MoO42-配比和水热时间对CaLa2(MoO4)4:Eu3+形貌的影响,同时提出了 “成核-自组装-溶解-重结晶”的生长机理。研究了不同形貌、不同Eu3+掺杂浓度对CaLa2(MoO4)4:Eu3+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在样品中,Eu3+的临界浓度为0.35 mmol, Eu3+的浓度猝灭原因是多极子-多极子相互作用。同时,合成的样品CaLa1.65(MoO4)4:0.35Eu3+最接近标准红光点(0.67,0.33),其荧光寿命和荧光效率分别为420.7 μs和66.92%。2、以EDTA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出双锥体状、颗粒直径为5.5 μm的高效红光荧光粉CaGd1.85(MoO4)4:0.15Sm3+。研究了 EDTA量和水热时间对CaGd2(MoO4)4:Sm3+形貌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双锥体结构的“成核-自组装-溶解-重结晶”的生长机理。研究了不同形貌、不同Sm3+掺杂浓度对CaGd2(MoO4)4:Sm3+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在样品 CaGd2-x(MoO4)4:xSm3+ (x=0.05-0.30)中,Sm3+的临界浓度为 0.15 mmol,浓度猝灭机理是多极子-多极子相互作用,样品CaGd1.85(MoO4)4:0.15Sm3+的红光发射效果最好,其荧光寿命和荧光效率分别为600.58 μs和43.5%。3、以EDTA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直径为4 μm的微球形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NaLa0.87(MoO4)2:1%Sm3+,12%Dy3+。主要研究了Sm3+和Dy3+单一掺杂和共掺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在Sm3+单一掺杂中,Sm3+的临界浓度为0.26 mmol,并证明了Sm3+的浓度猝灭现象是多极子-多极子相互作用导致的。研究发现,当共掺杂比例变化时,样品的颜色可以变成红光、红橙光、白光和蓝绿光。其中,NaLa0.87(MoO4)2:1%Sm3+,12%Dy3+的色坐标为(0.356,0.329),非常接近标准白光点(0.33,0.33)。NaLa0.87(MoO4)2:1%Sm3+,12%Dy3+的色温为 4353 K,荧光效率为 20%,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