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术前预测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状态中的应用价值,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病理证实的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的T1WI平扫+增强、T2WI平扫等常规磁共振(c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比较IDH突变型和野生型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的常规磁共振征象(部位、信号、水肿、边界、强化程度),最小ADC值(ADCmin),相对ADC值(rADC)和相对最大CBV值(rCBVmax)。如果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如果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曼-惠特尼 U(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组间差异;若四格表资料理论数小于5,则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和Logistic回归确定各个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IDH突变型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的ADCmin和 rADC明显高于IDH野生型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p<0.01)。利用ROC曲线,选择约登指数最大值作为鉴别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状态的最佳诊断临界点时,ADCmin的最佳阈值为1.01×10-3mm2/s,其鉴别WHO Ⅱ/Ⅲ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状态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22%、80.00%、93.50%和41.90%;rADC的最佳阈值1.60,其鉴别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状态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22%、80.00%、93.50%和41.90%; IDH突变型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的rCBVmax明显低于IDH野生型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p<0.01)。 rCBVmax的最佳阈值为2.53,其鉴别 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状态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4%、62.07%、90.90%和73.60%。联合常规磁共振、DWI和DSC-PWI检查,其鉴别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 IDH突变状态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78%、93.10%、97.80%和51.20%。 结论:与IDH野生型WHOⅡ/Ⅲ星形细胞瘤相比, IDH突变型WHOⅡ/Ⅲ星形细胞瘤具有更高的ADCmin和rADC以及更低的rCBVmax。联合cMRI, DWI和DSC-PWI多模态磁共振技术用于预测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状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可以无创性评估星形细胞瘤IDH的突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