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药用植物瑞香狼毒,既是目前急需防治的“草原毒草”,也是资源丰富的天然化合物“宝库”。其活性成分在杀虫、抗肿瘤及抗HIV病毒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课题组前期试验结果表明:瑞香狼毒石油醚萃取物中流分7、8对TMV的治疗效果最好。经HPLC-ESI-MS鉴定发现二者存在相同的化合物,为狼毒素A、C,其中狼毒素A在流分7中占比77.92%;而且研究发现该提取物对供试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因此,为明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药用植物瑞香狼毒,既是目前急需防治的“草原毒草”,也是资源丰富的天然化合物“宝库”。其活性成分在杀虫、抗肿瘤及抗HIV病毒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课题组前期试验结果表明:瑞香狼毒石油醚萃取物中流分7、8对TMV的治疗效果最好。经HPLC-ESI-MS鉴定发现二者存在相同的化合物,为狼毒素A、C,其中狼毒素A在流分7中占比77.92%;而且研究发现该提取物对供试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因此,为明确狼毒素A、C对寄主抗TMV的主要作用机理,本试验以TMV-GFP为供试毒源,研究了狼毒素A、C标准品对TMV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的寄主抗性防卫反应。试验结果如下:1.采用叶盘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狼毒素A、C对TMV活性的影响,其中狼毒素A在20μg·m L-1时对TMV的侵染扩散表现出抑制作用,狼毒素C在40μg·m L-1时对病毒的扩散有一定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狼毒素A对体外病毒粒子结构有破坏作用,使其断裂及部分降解。2.狼毒素A在20μg·m L-1时处理本氏烟后,对病毒的侵染扩散有抑制效果。而狼毒素C在20μg·m L-1时处理本氏烟后,在病毒的整个复制增殖过程中有促进作用,加快了病毒在寄主体内的系统侵染。3.狼毒素A通过促进NPR1、PR1、PR2抗性基因的表达,诱导产生病程相关蛋白,提高寄主抗病性;狼毒素C对PR1、PR2基因的表达前期有一定影响。在茉莉酸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中,狼毒素A、C对MYC1a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COI1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影响。在乙烯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中,各处理组对ERF1基因的表达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狼毒素A、C处理本氏烟植株后,对植株体内防御酶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能够诱导植株相关防御酶的提升。此外,狼毒素A处理植株后能使植物细胞内MDA含量显著降低,减轻膜脂过氧化对细胞的影响,狼毒素C处理后其含量急剧增加,加深对植物细胞膜结构的损害。
其他文献
羊毛是养羊业的主要产品之一,也是毛纺织生产的重要原料。羊毛由皮肤内的附属器官毛囊发育而来,其弯曲度是衡量羊毛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解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家族各亚单位(NFκB1、NFκB2、RELA、RELB和REL)与羊毛弯曲性状的关系,并筛选与羊毛弯曲性状密切相关的亚单位。试验选取美利奴半细毛羊和本地绵羊两个不同品种的、羊毛弯曲度差别较大的绵羊作为研究对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两个重要环境因素,未来的气候变化一定是伴随着CO2浓度及温度的升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研究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未来CO2浓度及温度升高的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利用开顶式气室(OTC)模拟未来CO2浓度升高和温度升高的环境,利用田间持水量控制水分,以及当前自然气候条件下的雨养和灌溉环境,共四个环
微藻作为一种光合自养低等水生植物具备高等植物所没有的繁殖速度快、生长周期短、油脂及蛋白含量高等特性,是“蓝色粮仓”优质生物资源,已广泛应用于功能农业及生物能源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素有“超级维生素E”之称的虾青素(Astaxanthin)作为一种次生类胡萝卜素具有良好的着色效果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食品工业、医疗卫生、化妆品及保健品等领域。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为了解华北落叶松天然林的林分结构特征,揭示其数量动态变化规律,以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于卧牛坪及八道沟布设10块30m×30m的标准地,对标准地内达到起测径阶的林木进行检尺,通过林分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点格局函数参数分析并揭示林分内树种间空间分布及树种关联性;同时,运用Weibull函数、正态分布、负指数函数、限定混合Weibull函数,研究标准地内不同树种组成的华北落叶松林分直
微嫁接技术是葡萄育种的新兴手段之一,嫁接的成功与否受到光照、嫁接技术及砧穗关系等多种因素调控,因此明确葡萄生长过程中的光环境调控机理与微嫁接过程中砧穗愈合关系对葡萄试管苗微嫁接体系的建立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本试验首先以五年生‘早黑宝’葡萄为试材,综合比对设施内外LED补光处理下葡萄的光合响应,研究光照对设施葡萄生长的影响;再以‘秋红宝’、‘晶红宝’、‘丽红宝’、‘无核翠宝’试管苗为试材,设置不同
陆地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因其产量高而被作为主要的栽培棉种,但抗逆性仍存在着一定缺陷,棉属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将野生棉的抗逆性转移到陆地棉中,以此提高陆地棉抗逆性是一条理想的育种途经。本研究以陆地棉(AADD)为母本,野生澳洲棉(CC)和绿顶棉(BB)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和复交以及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成功获得了异源四倍体杂种(BADC),并对其进行了形态性状、减数分裂以及SSR分子标记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