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急性期偏头痛即时镇痛效应,为针刺镇痛作用时效性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方法:将110偏头痛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取少阳经经穴电针治疗,观察病例55例;对照组采用非经非穴电针治疗,观察病例55例。两组患者均于疼痛发作急性期针刺。使用NRS量表观察针刺前后两组的评分时间变化,记录针刺前即时、针刺后5min、10min、20min、30min(起针)、1h、2h、4h、6h、8h的NRS读数,及24h阳性复发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针刺前11点疼痛强度数字等级量表(NRS)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后两组间比较,NRS读数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于30min、2h、4h、6h这四个记录点两组间NRS读数出现统计学差异,均为试验组NRS读数低于对照组(p<0.01)。组内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均自针刺5min开始至8h各时间点的NRS读数与针刺前即时的NRS读数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针刺前后NRS减值幅度比较,两组均于进针后NRS减幅增加,针刺20min后减幅最大,试验组较对照组减幅更加明显(p<0.01),并持续到6h,8h后两组NRS减幅均减少,两组减幅无明显差异(p≥0.01)。针刺后两组24h复发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均具有即时镇痛效果,电针作用持续时间的变化趋势相似,均于治疗后约2h达到作用峰值,但试验组2h-6h治疗作用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明显,且24h偏头痛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目的:继前期临床研究,以电刺激三叉神经节诱导偏头痛模型大鼠为研究载体,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观测电针对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大麻素受体1(CB1)表达的影响,并分析电针对其影响的时效关系,为探讨电针治疗偏头痛镇痛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Sprague-Dawley(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模型+电针组(C)、模型+电针+拮抗剂组(D)。采用三叉神经节电刺激建立偏头痛模型,皮下注射利莫那班进行CB1阻断。以电针对“风池”、“外关”进行干预,治疗30分钟,共1次。各组于治疗前、治疗后5min、10min、15min取尾血,并取脑及三叉神经节。利用ELISA、RT-PCR、Western-Blot技术,检测CB1、CGRP的表达。 结果: 1. CB1基因检测结果:C组较A组及B组三叉神经内CB1含量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较B组及C组含量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左右脑之间,右脑CB1mRNA表达较左脑水平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 CB1蛋白检测结果:CB1蛋白在各个样本中均有表达,电针治疗后,C组较A组、B组及D组右脑内CB1蛋白表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左脑未见明显差异。 3. CGRP基因检测结果:B组大鼠三叉神经节及左右脑中CGRPmRNA水平的表达较A组明显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B组三叉神经节及右脑中CGRPmRNA相对含量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较B组三叉神经节及左右脑中CGRPmRNA相对含量低(p<0.05)。 4. CGRP血清含量结果:A、B、D各组血清中CGRP含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成上升-下降趋势,而C组血清中CGRP含量变化趋势直接呈下降趋势。 结论:电针处理后大鼠脑内CB1基因表达增强,CB1蛋白表达增多,进而抑制了脑内CGRP基因的表达,起到了镇痛作用,且具有明显的局部作用效果。CGRP可能由多途径影响调控,电针作用可能直接调控了于脑内CGRP基因表达,而外周未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