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nienie123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是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形式之一,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柱和钢梁组成的,简称RCS(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and SteelBeams)。RCS混合框架结构综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各自的优点,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高性价比的结构形式。目前,国内外已对RCS混合框架结构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我国对于RCS混合框架结构研究相对滞后,需要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对RCS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本文设计了6个RCS混合框架中节点并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不同构造措施下的RCS混合节点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强度刚度退化、滞回性能、延性和耗能进行了研究。RCS混合框架中节点常见的有三种破坏模式,即局压破坏、剪切破坏和承压破坏。本文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以上三种破坏形式节点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影响这三种破坏形式的RCS混合框架中节点进行了参数分析。RCS混合框架中节点抗剪机理较为复杂,本文对影响RCS混合节点抗剪承载力的参数进行了分析,主要参数分别为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钢梁腹板强度、轴压比、翼缘切除程度及配箍率等。假设节点核心区内外混凝土变形一致,提出了以钢腹板和混凝土斜压杆共同抗剪的机理,并根据抗剪机理得出RCS混合节点抗剪承载力公式,并对公式进行了验证。本文设计了1榀RCS混合框架的并进行了低周往复试验。对RCS混合框架的承载力、层间位移角、延性、强度刚度退化和耗能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RCS混合框架具有较好良好的抗震性能。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RCS混合框架进行了受力机理分析,得出了RCS混合框架在各特征点下应力发展状态,明确了RCS混合框架的工作机理。通过Open SEES有限元软件,对RCS混合框架进行参数分析,进一步得出了各参数对RCS混合框架受力性能影响规律。本文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强柱弱梁”设计方法,并对RCS混合框架“强柱弱梁”设计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的思想对RCS混合框架进行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将RCS混合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水准划分为五档,与三个地震作用水准相结合,提出了三组结构性能目标。参考RCS混合框架试验,确定了RCS混合框架不同性能水平的量化指标。以一规则结构为例,说明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在RCS混合框架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其他文献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捷服务。而计算机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代名词,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全面普及应用。国内各高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计
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以其工程造价低、控制变形好、便于信息化施工等优点在基坑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土钉以土体位移为受力的先决条
交通运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需要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的联动保畅机制。鉴于此,以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理论
铝酸盐水泥具有耐火度高、强度发展快、耐磨性好、耐酸及碱-集料反应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耐火材料和建材等领域。其水化行为取决于矿物组成和施工条件,同时严重影响其所结合浇
针对内填耗能Y型偏心钢支撑加固的RC框架的结构整体受力情况,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结构体系的承载力、耗能破坏模式、抗震延性和抗侧刚度等性能,并
针对双压轮仿形全自动旋压机床加工存在的问题,采用PLC控制技术开发了双压轮仿形全自动旋压机床PLC自动控制系统。应用效果表明,试运行双压轮仿形全自动旋压机床PLC自动控制
<中共党史人物传>构建了第一部传记体中国共产党史,该丛书在占有详实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准确地反映真实历史.在继承和发扬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有所开拓创新.
考虑到填充墙和主体框架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两种设计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视填充墙为结构构件,设计计算时计入填充墙对结构刚度和承载
为了解病死猪中致病性比较大的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试验从病死猪中找有腹泻症状的进行采样,采用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出大肠杆菌,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用猪场经常用到的抗生素进行耐药
目的:关注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了解716岁儿童青少年前臂远端部位和跟骨部位骨密度变化规律及分布情况,并评价其骨量情况。同时结合骨龄指标,进一步分析骨骼成熟度与骨密度积累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骨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随机选取的成都市716学龄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年龄分组,每岁为一组,共计10个年龄段20组,总计1557人。测量受试者身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