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面具:在遮蔽与彰显之间——论中国明清和英国文艺复兴戏剧中的易性换装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aife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明清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都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玩味的现象——戏剧舞台上由男性演员扮演女性角色,戏剧文学中的女主人公又常常女扮男装。笔者认为,这些带有易性换装现象的戏剧赢得了众多观众和读者的钟情,实际上是性别面具在其中起到了或遮蔽或彰显的作用。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中国明清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的易性换装现象,从审美的角度,探究戏剧中性别面具如何在遮蔽与彰显中给予观众、读者独特的感受,以及性别面具的审美意蕴和审美启示。 本文主体包括引言、三个章节、结论部分。引言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背景,指出性别面具的研究价值。 论文的第一章对“性别面具”释名,从面具的界定和本质出发,探求性别面具作为戏剧面具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形式。所谓“性别面具”就是指运用性别作为手段,借助一定的化妆、服饰,甚至是姿态、手势、表情和声音、动作,来改变、覆盖原本的性别,从而夸张、凸显、扮演出角色的性别的一种扮演形式。戏剧中性别面具的表现包括戏剧表演中的易性扮演、戏剧文学中的易性情节、剧作家和演员生活中的易性换装。 第二章以中国明清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为对象,分析、研究其中的性别面具的审美意蕴和功能。在舞台上,演员通过有形的化妆和服饰等、无形的声音、姿态等性别面具,在遮蔽与彰显之间展现戏剧的双性表演之美。在剧本中,人物形象通过男性面具和女性面具,在遮蔽与彰显之间展现戏剧角色的双性形象之美。 第三章则侧重探讨性别面具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启示。戏剧中,性别面具展现出面具之上的表层美感,包括感官的愉悦和情节的张力,同时带给观众和读者面具之下的深层愉悦,即超越性别对立的快感和达到性别的狂欢。性别面具启示我们,审美需要立体多维的视角,要注意到面具之上和面具之下的和谐,注意个体体验和集体体验的统一。 结论部分进一步阐明性别假面作为戏剧的特殊表现形式,性别面具呈现出遮蔽、彰显的本质,在遮蔽和彰显之间,易性换装的戏剧表演和人物形象焕发出迷人的魅力。性别面具对于满足观众、读者的期待和需求,丰富文学、艺术的多样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它启示我们立体地、多维地看待戴着面具的、有掩饰意味的个体,既探求面具之下的内部真实,也不忽略面具之上的表象真实。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80后”这一青年写作群体出现的背景和社会影响,其取得市场认同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因素。80后写作群体的青春图书,已经占据整个文学图书市场的10%,相当于所有中国当代作
在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如今国际文化热战主流的情况下,国家文化形象的改善不能仅仅依托以往的外宣模式,而应在增强对外宣扬的同时,创造出能够代表中国优良形象的、具有市
《韵镜》是我国早期的一种根据韵书,主要是韵书中的小韵首字制字的韵图,也是研究中古汉语乃至整个汉语史的重要资料。但由于《韵镜》一书特殊的流传过程,其作者现已不可考。众多
毕飞宇在当代作家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写得漂亮、耐读,给读者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和快感。也因为毕飞字的小说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的,总能给欲疲劳的读者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张洁是唯一一位两度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她因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而引人注目。她的早期作品具有复杂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人类进步的理想和高尚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处于地貌复杂的边疆地区,自然和社会双重封闭性使之保留了大量而多样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成为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富矿区”。由于动物与少数民族的特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