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为粮菜兼用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而目前国内育成的专用型品种甚少,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了培育适宜全粉、高淀粉、炸条炸片等加工专用的马铃薯优良新品种,我们将国外引进的具有优质高产特性的马铃薯材料‘1867’和‘MB09’与国产抗病性和适应性强的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和‘陇薯7号’相组配,通过人工授粉杂交得到‘1867×陇薯7号’、‘MB09×陇薯7号’和‘MB09×陇薯6号’3个杂交组合的F1实生种子,并经温室育苗获得其杂种F1无性系一代单株群体。本试验重点开展了这3个杂交组合杂种F1无性一代单株真实性的SSR鉴定、无性二代优良杂种株系染色体配对构型及花粉育性分析、无性三代优良杂种株系选育与产量品质等性状分析、无性四代优良杂种株系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5个专用型优异新品系产量品质评价与黑痣病抗性和耐贮性鉴定共5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筛选出的S25、S118、C57和STI047共4对SSR适宜引物,鉴定出3个马铃薯杂交组合‘1867×陇薯7号’、‘MB09×陇薯7号’和‘MB09×陇薯6号’共76个杂种F1无性一代单株均为真实杂交种。2.明确了3个杂交组合共27个无性二代优良株系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和花粉育性程度,以及二价体频率大小与其花粉可育率高低的关系。花粉可育率低于50%的株系(A4、A10、A12、A14、A19、A23、A30、B1、B13、B14、B15、C2、C21、C22)适宜作母本材料进一步杂交改良利用,高于50%的株系(A2、A3、A5、A9、A11、A20、A21、A26、A29、B2、B7、B11、B20)适宜作父本材料杂交改良利用。3.试验从27个无性优良杂种株系中选育出薯形好、芽眼浅、结薯集中整齐、营养品质较好、产量和商品薯率较高的无性三代杂种优良株系共17个,分别是‘1867×陇薯7号’组合的杂种株系A10、A12、A14、A21、A23、A26和A29、‘MB09×陇薯7号’组合的杂种株系B1、B2、B7、B13、B14、B15和B20、‘MB09×陇薯6号’组合的杂种株系C2、C21和C22。4.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主茎数、单株结薯数、平均薯重和商品薯率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分枝数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平均薯重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块茎淀粉和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还原糖含量分别和蛋白质、淀粉和干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5.利用筛选出的10对AFLP适宜引物对17个无性四代优良杂种株系及其亲本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77个AFLP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87.2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5617、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0.3623、shannon指数0.5407。6.17个优良杂种株系及4个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GD)为0.528,以GD值0.51为基准将其分成4类:株系A10、A12、A21、A29及母本‘1867’为一类;株系A14、A23、A26、B13、B14及父本‘陇薯6号’和‘陇薯7号’为一类;株系B1、B2、B7、B15、B20、C22及母本‘MB09’为一类;株系C2和C21为一类。7.从17个优良株系中选育出目标性状突出的5个专用型马铃薯优异新品系A14、A21、A29、B2和C21,其薯形好、芽眼浅、产量和商品薯率高。品系A29为高淀粉新品系,品系A14和A21为全粉加工型新品系,品系B2为薯条加工型新品系,品系C21为薯片加工型新品系。8.薯片接菌法鉴定结果表明,新品系A14、A21、A29和B2均继承了其父本‘陇薯7号’抗黑痣病能力强的特性,品系C21继承了其父本‘陇薯6号’抗黑痣病能力较强的特性。9.新品系块茎贮藏5个月后,其发芽率均较低,且淀粉含量和干物质含量下降幅度及还原糖含量上升幅度均较小,继承了其父本耐贮性强的优良特性。10.块茎发芽率与淀粉含量、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还原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块茎贮藏后其淀粉含量、干物质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高低可作为不同马铃薯材料耐贮性强弱评价的重要指标。